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也来看Intel 520里的颗粒混搭

[复制链接]
21#
cssniper 发表于 2016-3-19 19:55 | 只看该作者
那么我有个问题,同一行/列的颗粒批号相同与颗粒完全混搭,究竟对ssd的性能和稳定性有没有影响?(在颗粒质量达标的前提下)
22#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0:00 | 只看该作者
NTT 发表于 2016-3-19 19:27
我不知道冲着ME2那里是信仰?一般人眼中ME2比ME3有异义?弄错制程有何丢脸?倒是你们这种高高在上的说话 ...

讲道理
你先以错误的信息回复我的帖子,而且态度很坚定,仿佛一定要从我这儿抠出点东西一样

浴室纠正了你一部分错误
我再纠正了你一部分错误

“冲着ME2去”这种表达,我认为就是信仰,当然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我说丢脸是因为你这不是刚注册的ID,而且我也能看见你在存储区活动,所以这种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一口一个颗粒的人来说,是应当知道的

我写这帖子当然是有用意的,所以你不用怀疑我有“高高在上”
如果你有意见可以直接冲我来,“你们”什么的,用你的话说“没真实数据看到,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23#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0:12 | 只看该作者
cssniper 发表于 2016-3-19 19:55
那么我有个问题,同一行/列的颗粒批号相同与颗粒完全混搭,究竟对ssd的性能和稳定性有没有影响?(在颗粒质 ...

这个问题你可以参考内存条上面的“纯血”和“混血”概念
理论上当然是同一批次的,各项性能更接近,产品一致性更好
但也不是纯血就一定好,混血就一定不好

NAND在这方面远没有DRAM那么敏感
不同批次也是遵循统一标准,用同一生产方式制造出来的,然后连接在标准接口上面

我还见过用大S的颗粒配置文件开Intel颗粒的卡
只要可以兼容,就可以
其实你可以这样,520由ME2变成ME3,并不是520的标准降低了,是ME3达到了ME2的标准,所以可以用ME2的配置开ME3的卡

24#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0:27 | 只看该作者
tigerbeer1234 发表于 2016-3-19 20:24
不管是me2还是me3在英特尔的smart数值都是按5000pe算磨损寿命的

是520的SMART
330没存在感也不能忘了它
25#
NTT 发表于 2016-3-19 20:34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6-3-19 20:00
讲道理
你先以错误的信息回复我的帖子,而且态度很坚定,仿佛一定要从我这儿抠出点东西一样

本来不想再回了,我说过我没有信仰,只要便宜我都比较感兴趣。
浴室纠正,我接受,你的技术纠正我会接受,但你的说话方式我不接受。
我不觉得我的疑问是肯定什么,我印象一直都认为ME3不如ME2,因为我有这盘才提出这样的疑问,对了,我还有Qpro,T9*4,闪迪加强版U固件。
既然你非要我纠结什么,那么我想再请问U固件为何最近那么多?我买闪迪加强也是冲U固件去,请问有问题吗?


26#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0:42 | 只看该作者
NTT 发表于 2016-3-19 22:34
本来不想再回了,我说过我没有信仰,只要便宜我都比较感兴趣。
浴室纠正,我接受,你的技术纠正我会接受 ...

U固件的持续写入性能比Z固件的强,U固件的颗粒是A19nm那代,Z固件则是15nm MLC。

U固件240GB SSD PLUS



Z固件240GB Z400s



闪迪新出的Sandisk Extreme 500 external USB 3.1卖的并不好,里面的方案和颗粒是19nm的和U固件的SSD PLUS完全一样,所以为什么又冒出来那么多U固件的你就懂了。(因为只有U固件的19nm MLC能在120GB的时候达到340MB+的速度,Z固件不行,另外也因此才出现了480GB的 SSD PLUS,当然方案是15nm TLC + Marvel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0:45 | 只看该作者
NTT 发表于 2016-3-19 20:34
本来不想再回了,我说过我没有信仰,只要便宜我都比较感兴趣。
浴室纠正,我接受,你的技术纠正我会接受 ...

我这人不喜欢总纠结颗粒的,所以对这类帖子的用语都会比较强硬
这是个习惯问题,我知道你不喜欢

Sandisk加强版的事我觉得跟520的情况差不多
Toshiba/Sandisk的BiCS 3D NAND年内也会上市了,现在还有2D的15nm过度,未来可能还会有一代11nm的。所以再抱着上上代的A19也没什么意思,本身A19的质量也没好到可以当经典的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在清理库存,这是摆在所有颗粒厂面前的任务,所以你可以看见加强版、535、MX200这种“老”产品都在降价
这些产品也就是靠谱MLC的底线,跟上来的就是他们的3D TLC产品,就像三丧那样
除三丧外的几家已经在实用3D NAND上面落后不少了,有些经验是无法在实验室里面积累的,没有消(小)费(白)者(鼠)的参与是无法掌握3D技术的

28#
NTT 发表于 2016-3-19 20:57 | 只看该作者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0:42
U固件的持续写入性能比Z固件的强,U固件的颗粒是A19nm那代,Z固件则是15nm MLC。

U固件240GB SSD PLUS

居然是这样的原因,谢谢解答U固件的疑问~

29#
cssniper 发表于 2016-3-19 20:58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6-3-19 20:12
这个问题你可以参考内存条上面的“纯血”和“混血”概念
理论上当然是同一批次的,各项性能更接近,产品 ...

谢谢,我大概明白了,建兴T9的pe问题不是颗粒混搭照成的而是因为采用了不合格的颗粒咯
30#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1:05 | 只看该作者
cssniper 发表于 2016-3-19 20:58
谢谢,我大概明白了,建兴T9的pe问题不是颗粒混搭照成的而是因为采用了不合格的颗粒咯
...

你明白个啥……
我没证据证明T9的颗粒不合格(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合格线到底是多少)
只是说一块板子不论4个颗粒还是8个颗粒,找俩同批次的都困难,这颗粒来源十分可疑
混搭本身并不是问题,建兴工厂把什么样的颗粒喂给贴片机,焊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颗粒


31#
NTT 发表于 2016-3-19 21:05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6-3-19 20:45
我这人不喜欢总纠结颗粒的,所以对这类帖子的用语都会比较强硬
这是个习惯问题,我知道你不喜欢

因为只有清货的时候才能买到最实惠的东西,按我的使用量,颗粒PE根本不用考虑,就算是TLC在保修期内我都不可能用的完~但是颗粒本身就是固态的附加值,盘挂了,我可以将颗粒拿去做U盘。如果是用家我认为也是根本没必要纠结这个,不过一般用家根本不会买那么多盘。
玩家有很多种,我只是为性价比而买的一种,至于用途,根本没有~

32#
fjzjk1 发表于 2016-3-19 21:07 | 只看该作者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0:42
U固件的持续写入性能比Z固件的强,U固件的颗粒是A19nm那代,Z固件则是15nm MLC。

U固件240GB SSD PLUS

请问ssd plus 480g用tlc是推测的吗?因为好像没有看到人买,网上普遍都是猜tlc
33#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1:10 | 只看该作者
fjzjk1 发表于 2016-3-19 23:07
请问ssd plus 480g用tlc是推测的吗?因为好像没有看到人买,网上普遍都是猜tlc
...

看固件版本号知道是15nm TLC,然后看到CDI信息知道是MARVELL方案,你可以当做Ultra II 480GB的15nm版看待。

34#
cssniper 发表于 2016-3-19 21:21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6-3-19 21:05
你明白个啥……
我没证据证明T9的颗粒不合格(因为我不知道他们的合格线到底是多少)
只是说一块板子不论 ...

不过浴室的测试已经证实pe不达标了啊
35#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1:29 | 只看该作者
cssniper 发表于 2016-3-19 21:21
不过浴室的测试已经证实pe不达标了啊

我不知道他们的标到底是多少,所以难说它们达没达标
36#
tsammammb 发表于 2016-3-19 21:32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6-3-19 20:45
我这人不喜欢总纠结颗粒的,所以对这类帖子的用语都会比较强硬
这是个习惯问题,我知道你不喜欢

还有11nm
3D上也不能说落后太多吧,毕竟除了intel先用32层堆叠的3D过渡以外其他几家都直接上48层堆叠,和三星现在的进展差不多,不过32层堆叠的可靠性应该比48层堆叠的要好
东芝的die好像又是面积最小的,48层堆叠的BiCS和A19比能有什么优势么
37#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1:35 | 只看该作者
tsammammb 发表于 2016-3-19 23:32
还有11nm
3D上也不能说落后太多吧,毕竟除了intel先用32层堆叠的3D过渡以外其他几家都直接上48 ...

三星已经准备出货14nm了,然后还有12/11nm。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他不直接做3D放弃2D闪存,原因是eMMC和Micro SD卡必须用这类2D闪存(主控能力有限,不支持3D),所以大家就见到了好多类似750 Evo的东西(16nm 2D TLC)。
38#
tsammammb 发表于 2016-3-19 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sammammb 于 2016-3-19 21:43 编辑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1:35
三星已经准备出货14nm了,然后还有12/11nm。

EMMC和闪存卡不能上3D么
3D mlc的ECC要求比2D tlc还要夸张?
39#
neeyuese 发表于 2016-3-19 21:41 | 只看该作者
tsammammb 发表于 2016-3-19 23:40
不是说2D 15/16nm以后可靠性已经不能满足SSD的要求了么,为什么还要在发展3D的同时进一步缩减2D的线宽呢{ ...

750Evo采用的MGX主控已经支持LDPC,而850Evo的MEX主控只支持BCH。

40#
nighttob  楼主| 发表于 2016-3-19 21:42 | 只看该作者
tsammammb 发表于 2016-3-19 21:32
还有11nm
3D上也不能说落后太多吧,毕竟除了intel先用32层堆叠的3D过渡以外其他几家都直接上48 ...

你不能只看纸面数据,3D作为一个半熟的技术是需要一定的用户反馈加以完善的
ccMLC级别的A19也就是刚好满足纸面性能,自家的BiCS 3D和三丧的TACT 3D类似(应该说TACT是BiCS的改型,不过儿子比爹上班的还早,考虑到棒子和本子在半导体这方面的纠葛,这也没啥奇怪的),所以性能方面可以参考,肯定要比A19强得多,准备了这么久也不应该有明显缺陷。
IMFT的光刻工艺比其他几家都激进一些,所以虽然第一代层数少,但存储密度也不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