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存个好文章,肯定有用的上的时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师太 发表于 2012-2-8 1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4499|回复数:3
原文链接http://bbs.pinggu.org/thread-1030536-1-1.html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摘要:在沉睡千年的“铁屋子”中,鲁迅以无比的勇气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以一个人间“摩罗”的姿态开始了他对旧时代的痛斥,鞭挞与抨击。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鲁迅以笔为矛,年戳穿了在中国国民中沉积了千年的积疴。他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披判。今天,只有读鲁迅,你才回知道我们提高国民素质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才会了解国民的劣根性依旧存在。

关键词:鲁迅  国民劣根性  生存哲学  封建制度  传统文化  鲁迅精神

                                                           绪论

"国民","国民性"等词语并不是鲁迅的创造,但鲁迅对于"国民"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国民是国家的主人,他把国民作为社会的基础,实行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的力量来研究.他当年和许寿裳讨论国民性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常常作为民族性的同义语使用.在<<随感录上十八>>一文中,鲁迅不仅揭示了"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他还总结到:"昏乱的祖先养出昏乱的子孙,正是遗传的定理,民族跟性造成之后,无论好坏,改变都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 ,鲁迅探询中国人的国民性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探询中国人和其他民族的不同,耳熟从不同中揭示出中华民族的国民性的"劣根性","暴露国民的弱点",让国民认识到自己的弱点,进而去改正这些缺点.

    鲁迅一生都十分重视改革国民性的工作.他把这一工作当作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他清楚的知道这是一项曲折艰难的历程,虽然他也曾失望消沉过.但他仍然毫不妥协,不留情面地痛斥国民性弊端.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都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作品.另外,他的杂文对国民性的生存哲学等劣根性也有无情的批判.

    鲁迅是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伟大代表.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和主将,也不仅仅在于他在现代短篇小说,历史小说,散文诗,杂感等方面都是伟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除了文学贡献,他的精神贡献更为宝贵和重要.他以天才的洞察力对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最深刻,最犀利和最独特的解剖,反思和抨击.同时,他也以自己的生命实践着自己的 理想和追求.他是沉睡千年的国民的"医生"目的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

即使在今天,鲁迅那深邃的目光仍然放出慑人的光彩,像一柄利剑,回看穿一切事故人情,也看穿你的一切托词.然而鲁迅的形象在今天并不可爱,也不容易亲近.当琼姚的言情剧充斥着无数影视频到温柔缠绵时,当席娟的现代爱情吸引着痴情男女灯红酒绿时,当无数网站链接着木子美的肉体写作肉欲横行时,鲁迅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21世纪的今天,在全球化严峻形势下,中国要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在国际社会影响最终依靠的是人.这里的"人"就是人的素质,或者说是中国人的国民素质,也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面对逼人的形势,我们必须走进鲁迅.学习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找到自身的弱点,并且努力克服缺点.

                                                       国民劣根性的主要表现

一 庸众和看客

鲁迅的小说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揭示了庸众的普遍存在.鲁镇上嘲弄孔乙己的酒客和闲话祥林嫂的不幸的平民,县城里围观夏瑜受刑和跟着阿Q的刑车看热闹的闲人,吉光囤里合谋禁锢"疯子"的方丈阔亭之流,还有冷眼蔑视子君和涓生爱情生活的庸众......他们把主人公的悲剧遭遇当作无聊生活中的赏心乐事.正如鲁迅所说:"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慰安.

鲁迅的小说中看客也是普遍存在的.<<狂人日记>>里"一路上的人",<<药>>开头刑场上游动的"几个人",<<示众>>中的长子,<<明天>>里的蓝皮阿五......甚至<<理水>>里的夏禹,当他作为一个胜利者回到京城是,也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命运.看客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对别人的苦难表现出与己无关的平常心,并怀着好奇心想看看这"苦难"的热闹.

二 阿Q精神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精神胜利法"只是阿Q 愚昧麻木的国民劣根性中的一个方面.大的特点是:不甘正视自己的奴隶地位,用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方法麻醉自己,在强者面前甘于忍受屈辱,字青紫件,麻木健忘,对于弱者则加以欺侮,还自鸣得意.

阿Q通过“精神胜利法“的心理操作与补偿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失败“转化为”优胜,使“耻辱”转变为“光荣”。他在这样无限的阶梯上自由的上下,无论是被打还是被践踏,总是处于“第一”的优越地位。在这条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懦,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明。

三 奴性

在《〈灯下漫笔〉》中,鲁迅指出中国人所处的时代: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努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身上的典型而集中的体现。鲁迅深刻而通彻地指出中国人的根性中的努性,已经浸透了国民的骨腔和灵魂,是国民都有两种身份,两种人格,在主子面前是奴才,在地位比他低的奴才面前是暴君,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性。

“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这是已捂为奴但却坦然为奴的更让人可悲的事情。在鲁迅的笔下,奴隶和奴才是有区别的。奴隶不安于被奴役的生活,不平着,挣扎着,意图摆脱这种被奴役的地位;奴才却要是自己和别人永远处于奴隶生活。另外,“从奴隶生活中寻找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奴才较之于奴隶也是更可悲的.他们"安于奴才生活",劳作较少","失了悲愤."

                                                     可笑可悲的生存哲学

一 "差不多"与"难得糊涂"

"差不多"先生是"中国人的代表.一提起他真是人人皆知,处处闻名.对"差不多先生"来说,凡事不必太精确,"只要查不多,就好了."对他来说,红塘和白糖"差不多",山西和山西"差不多",十和千之间也只不过差一小撇,也是"差不多"的.临终之前,他仍然奉行"差不多"原则: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胡适《差不多先生论》》虽然看似滑稽荒诞,但却揭示出了积淀在中国人性格深处的劣根性。鲁迅对这一现象也进行了犀利的批判。中国人“漠视精确”,实际上是缺乏一种科学精神。

  鲁迅在《起死》中指出:庄子的哲学,是一种无是非无真假的滑头哲学。而这中日常生活中模棱两可的是非判断有可以称作“糊涂主义”鲁迅在《难得糊涂》中批判说:“糊涂主义,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是固执着,坚持着什么,例如道德上的正统,文学上的正宗之类”。.而所谓的“糊涂主义”并不是真的不问是非,而是在激烈斗争之时,在此遮羞布下固执着,坚持着自己的“正统”与“正宗”。

二 “哈哈论”的生活态度

在《书胡须》中,鲁迅指出,在这充满虚伪与谎言的国家里,人们往往以真话为笑话,以笑话为真话。你若是不通事故,较起真来,却反而会弄得无所适从。对付这种现象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不说话。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一书中,鲁迅又指出在中国做文和做人,必须动拉西扯,补缀得看不出逢来,所以就有了"今天天气,哈哈哈哈......"

"哈哈论"的处世法,不仅是人品的问题,而且是是非善恶颠倒的腐败社会的产物,是被压迫的弱者为了"免于大过",不致"遭打"的一种消极避世和巧滑的自卫之法.鲁迅指出,中国处世法中最得法的是""骑墙",或是巧妙的"随风倒",而不盲从,不附世,或别又独特的见解者,其境遇是很危险的.在揭露中国国民深于人情世故着一劣根性中,字里行间流露出鲁迅的愤怒与不屑.

三  面子主义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最讲"面子"的民族.即使遭受巨大屈辱,只要能保住了"面子",也就心安理得,甚至觉得是获得 了胜利或荣耀了."讲面子"的虚伪风气,几乎是弥漫于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腐蚀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灵.鲁迅对这种虚伪的民族风气,观察得很深入,也很深刻的认识到了它对民族的危害.

  在<<说面子>>一文中,鲁迅就中国人的面子问提展开讨论,甚至谈到了车夫和上等人的面子区别.稳重鲁迅揭穿了讲面子的实质,彻底撕下了所谓"体面"的外衣,"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要面子,使得我们民族讳疾忌医,不愿正视落后,不愿正视缺点.不能放下"面子",我们就不能进步,不愿正视我们的落后,我们就很难前进.
2#
师太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8:43 | 只看该作者
                                             国民劣根性的根源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随意鲁迅不仅对国民劣根性有着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批判,他也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产生国民劣根性的根源.

一 封建制度及其文化专制

鲁迅把批判的锋芒志向整个旧中国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他借狂人的胡言澹语,深刻揭露整个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谴责封建伦理道德是掩饰吃人罪恶的外衣.整个中国社会像一挂张开着吃人大口的大网,从统治中心的首都到偏远的乡村城镇,无数勤劳善良的人都被吃掉了:夏俞被砍杀,孔已己默默倒弊,阿Q遭枪决,陈士成落水身故,祥林嫂冻饿而死,魏连殳吐血身亡......这些人物触目惊心的悲剧强烈控诉着旧社会的罪恶,旧制度必须彻底改革/

  封建社会不但吃人,整个就社会就是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封建专制统治及礼教道德对于被压迫群众有着深入骨髓的思想腐蚀与毒害.他们在封建思想的桎梏下,心灵麻木,愚昧无知,守旧冷漠.皇权统治观念支配了华老栓和七斤的思想;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箍紧了祥林嫂的灵魂;等级观念和未庄意识助长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纲常伦理道德的阴影和奴性的魔障扼杀了爱姑的叛逆性格.劳苦民众的身心毕生遭受戕害,哀哀无告,甚至不觉得精神的苦痛.

  鲁迅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和透视到了下层人民不易被看到的精神苦痛.黑暗生活的重压是润土"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阿Q被衙役穿上刑衣,反缚双手,才觉到要被杀头,急得两眼发黑,"似乎发昏了".却又"没有完全的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完全没有意识到被杀的痛苦.他们在黑暗社会里悲苦无告,孤寂无助和心灵上无法摆脱的压抑感,正是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严酷压迫.

  封建思想文化造成了无数庸众,庸众又反过来维护封建统治与封建意识.他们用流言闲语和冷漠眼神挤杀不幸的小人物和叛逆者.孔乙己,魏连殳,子君等人,就是在庸众组成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和弥散着封建臣民思想氛围的社会环境中孤寂地死去.闲人庸众成了封建统治得以延续的社会基础.

祥林嫂的掺死不能说就是鲁四老爷一手造成的.鲁镇的人们从鲁四老爷到柳妈,谁都无意要杀死祥林嫂.是他们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却不约而同的织成一张大网,是祥林嫂这样的弱者无处可逃.而织成这张网的经纬的便是人们习焉不察,代代相传,甚至奉为神圣的所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生辰八字,轮回正道之类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严重的封建迷信思想扼杀了祥林嫂。

        故乡破败的过程,在贫苦农民身上烙上一道道清晰的印痕.润土从少年到中年 的深刻变化,凝结着他大半生手尽封建社会压迫和剥削 的苦难历程.封建的宗法观念让他从"英雄"转变成中年的"奴隶".封建传统观念深深的刻入他的骨髓,让他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

  封建专职者"一面制礼作乐,尊孔读经"强迫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驯驯服服当奴隶,"而一面又坦然的放火砂仁,奸淫掠夺,做着蛮人对于同族也还不肯做的事".用封建礼教禁锢人们的思想只外,还有眼民的社会组织结构把人们制服驾驭得动弹不得.另外,时代相传的经验,也使中国人都安分守己的蜷缩在自己的位置上,驯服 的做奴隶了.

  二 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鲁迅对中国传统的批判是激烈而彻底的. 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就是吃人的传统。着中“吃人”不仅是肉体上的“吃人”更是精神上的吃人。在鲁迅看来,奴化精神现象在读过圣贤书的传统知识分子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

   孔乙己的悲剧,在于他所追求的出路和借以走上这条路的手段——科举制度,已经失去了可靠的依附。可是子君和涓生等接受了欣赏西乡的人,他们的人生也是悲剧的人生 。以后为他们还身手封建传统文化的腐蚀,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性。方玄卓之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阶级斗争的风暴面前退缩着,回避着。欣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软弱的。他们深手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骄傲和谄媚相纠结的,是没落的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色。

  认识到封建社会重孝的目的,鲁迅举起受中之笔毫不手软的抨击了封建孝道的荒诞与残忍。鲁迅在问中列举《二十四孝图》所表彰的孝子事迹进行了泼辣犀利的讽刺.70多岁的老莱手持小鼓,装跌卖傻的行为其实是"装佯","将肉麻当有趣",这样做的结果是"侮辱了孩子,污蔑了古人,教坏了活人".而卧冰丘鲤","郭巨埋儿"是"有性命之虞"的行经,只能是"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并界怕我父亲去求子".封建孝道酒曲了人的本性,对人进行了财务人道的吞噬.

  鲁迅对所谓"国粹"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刻的揭露与批判.我们的国粹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无生命的东西.它简直就成了一个有生命而且是有着极顽强生命的杀人凶手了.那些大保而特保"红肿"与"溃烂"之国粹的人,也就成了借刀杀人者了.他们不原推出历史舞台.对于准备与呼唤迎接革命风暴来临的新文化运动,他们一齐出动,抵制,讥骂,抗拒,破坏.他们视"国粹"为贾宝玉颈上的那块玉石一样,是须臾不可惶缺的命根子.在一批 新文化运动 的洪流冲击得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的老朽中,还跳出一个林琴南要"抱残守缺,至死不易其操".他发誓"拼我残年,极力卫道".

另一方面,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体统中演化出来的面子,正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在等级制度下,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自己本身的真正价值,而是需要有一套东西来维护。因此,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以维持这种外在的权威。他们认为一旦破坏了这种面子,便是丧失了威风,似乎这种发号施令的权威也失去了。

在爱面子这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像一个赤身裸体而衰老患病的梦游者。被鸦片战争惊醒后,发现自己所处的窘境,不思改进去反过来认为惊醒他的人该死。西洋人打进了我们的国门,我们还不能正视他们的长处,死要面子活受罪。中国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要面子,"器”是人家的好,“道”还是我们的好。这种要面子,让旧中国越来越落后。
3#
师太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8:44 | 只看该作者
国民性批判的动机

一.对国民深深的热爱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真实而全面的写照。在鲁迅那里,一切的憎都源于爱。无爱的憎是冷漠,有爱的憎才是偏激与斥责!爱与恨本是不可分割的两面,只有浓浓 的 爱,才会有深深地恨与痛。怒其不争的另一面是哀其不幸,憎恶与痛斥的另一面是希望他们觉醒与强大。

  鲁迅有着冷与憎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有着浓烈的热与爱。对反攻统治者对那些无聊的帮忙和帮闲反动文人,他总会举起投枪以笔为矛,毫不客气的加以抨击和挞伐,而对于进步的青年,鲁迅却有着浓浓的关爱。

  鲁迅是从沉睡千年的铁屋子醒来的觉醒者。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敢于痛斥,痛斥苟延残喘阴险狡诈的“落水狗”,痛斥奴颜婢膝貌似中庸的伪君子:他敢于揭示,揭示国民众生的劣根性,揭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悲剧之源“他敢于抨击,抨击狂人眼中的吃人世界,抨击吧孔乙己推上绝路的封建礼教,他敢于呐喊,为艰辛而盲目生活着的闰土呐喊,为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祥林嫂呐喊。因为他疾恶如仇,所以病态社会的千疮百孔被他暴露无遗。

二 拯救国民的决心

鲁迅对于国民劣根性有这情形的批判,他有着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诊断国民病症的医生,鲁迅希望开出救治国民性的“济世良方”。然而,在民族不能独立,国家不能富强的历史时代中,鲁迅或许只能在“怒”与“哀”之间“彷徨于无地”。即便是彷徨,他还是说:“我们还是走好吧。

鲁迅在《文化偏执论》中提出了“立人”的主张。他认为“欧美之强,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事物,其 首在 立人”。“人力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其个性而张扬精神”,使大家“渐悟人类之尊”和“个性之价值”,也就是悟出自身的奴性,不甘于再做奴隶,受人奴役。这样“国人之自觉至,”“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在那个特定时期内,身怀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虽然没有找到拯救国民的灵丹妙药,但是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主张他提出一种人道主义:维护人的尊严,同情社会底层,争取人民的解放。他希望打破人肉的宴席,维护人最起码的生存权利。他认为争取人道必须更多的关注下层人民,因为他们所遭受的压迫最深重,精神上的毒害最深。再次,他说争取人道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解放。

对于文化的态度,鲁迅也给出了他自己的见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观点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他希望人民能够正确的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摆脱那些糟粕的束缚,汲取文化中的精粹,为我所用。
4#
师太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8:45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现代意义

一  依然存在的劣根性

鲁迅说改造过敏性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尽管他留下了一个未完成的世界,但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却永远的成为了历史。今天我们不再受封建制度的剥削,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时也在抵触着封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然而,中国的国民劣根性依然存在于21世纪的中国人身上。

在中国,尤其在大都市里,假如有人暴病倒地会有围观的人,去少有人伸出援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接受这样的故事:有人打架,围观者起哄“打,使劲打”的呐喊声。遇有歹徒行凶,围观者胆战心惊,无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正是由于这依然延续的看客和持续着的冷漠,才使得原本平常的事件一次次感动着中国。有人甚至提出雷锋是否存在过这样的疑问,不能不说这是今天过人的悲哀。

在今天还是有那么多的人不仅仅是看客,他们也充当着林一种角色。2008年娱乐圈的“艳照门”事件大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人们只停留在满足自己的一点私心,很少有谁估计到受害人的死活。纵使那些明星们有错,他们也有保护隐私的权利啊。可是“奇拿”绝不会放过这一新闻,因为中国人对于别人的悲哀一想缺少关怀,而对于无关自己同样的花边新闻总是特别关注。

除去这些看客和庸众,中国人好面子这一事实也没有改观。中国人都习惯于把别人的荣誉加到自己身上,仿佛那就是自己的荣誉。所以对于胜利者,鲜花和掌声永远都不会少,而对于失败者,出去同情,更多的是责备。不少人对奥运赛场上刘翔的弃权表示失望。而很受有人想到失败者在拼搏的路上同样洒下心酸的汗水。缺乏客观看待世界的态度,这仍然是今天国民的一大弱点。

在今天的中国比这些更林人心寒的是那些贪官污吏们。在现阶段,腐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经常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新闻:**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刑。所谈金额之高常常令人瞠目结舌。仔细谈就这一现象的根源就会发现,还是因为没有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腐败者罢工只是为一种经营活动,把公共权力是为特殊商品,通过操纵公共权力来达到私人目的,换取私人利益。他们是把自己看成了人民的主子。他们认为不能吃国家的那么吃百姓爱的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以为百姓正如自己的奴才。他们不认为特权是旧社会的糟粕,反而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为拥有特权而沾沾自喜,以为可以为所欲为。


导致官员们打死贪污的另一个原因不得不说是民众的漠然。许多人对不正之风漠不关心,有些人确实敢怒而不敢言。他们认为制度化逃避对他们自身没有直接损失,也没有直接好处,或者他们的反对并没有改变结果时,他们就放弃了与不正之风的斗争。这些小鸡的做法减轻了对制度化逃避的阻力,无意中助长了腐败现象。

  今天的社会里,中国人普遍存在着信仰的缺失。有些人缺乏对文化的正确认识。他们中的一些工于心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为自己是聪明人。相比之下,今天无门仍然缺少鲁迅大力提倡的“傻子”。还有一些人练就了一套表演的本领。他们能够做到口是心非逢场作戏。

  坐而言之,21实际的今天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依然部分的保留在中国人身上。我们民族的素质并没有真正与世界接轨。社会现实需要我们继续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使国民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鲁迅留给我们的遗产

不可否认21世纪必将是一个全球化更加深入的世纪。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的今天,面对着逼人的形势,我们有必要像鲁迅学习,汲取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鲁迅有着浓厚的民族忧患意识。他燃烧自己的整个生命,集中全力的去思索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焦灼而无味的反抗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对人的压制。他阐述和控诉了以等级特权未及时的社会制度,深刻揭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衰退和社会生活的停滞。今天,我们也应该居安思危,应该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应当承认鲁迅对普通民众最强烈的关怀。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关怀,需要鲁迅这样的执着精神。现实生活中的豪华大宴和农村的粗茶淡饭依然有着巨大的悬殊。面对此景,现在的知识分子却仍在漠然,甚至沉溺在平庸、所写、无聊的炒作氛围里,热衷于讴歌贪婪与残暴的帝王和放荡的渲染着性爱何不堪入目的床第之欢。他们对民众的悲欢与命运漠不关心。这些都是鲁迅所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的时代所不应发生的事情。只有学习鲁迅的无畏精神,勇敢的揭露时弊,才会是这一现状有所改观。

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学习鲁迅的牺牲精神。否则,空有一颗官还普通民众的心,却畏首畏尾无从表现,一切也就于事无补。鲁迅对社会有这情形的认识,而这人是集中体现了他的兴盛精神。他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终其一生,鲁迅都在用实际性多实践者改造过敏性和中国面貌的使命,这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毅力。

  鲁迅是从就营垒中走出来的封建社会的逆子,是封建传统文化的贰臣。当他认识到自己时刻诅咒的就事物的一部分时,他选择了走加速器灭亡的道路。可以说,坚决的毁灭自己,是。鲁迅自我兴盛精神的典型体现。

  鲁迅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从不求回报。他把自己看成进化路上的桥梁。“老的让开道,催促着,鼓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鲁迅不但这样说了,而且身体力行,在自己的一生中实践者这种牺牲精神。

在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面对鲁迅这样巨大的精神现象,需要在完全自由探讨的氛围中,凭着科学的学历精神,严肃认真,有理有据的与鲁迅对话,从而追却的阐述鲁迅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存在的不足。今天我们确实应该像鲁迅那样想着深刻的思想真曾挺进,想着关怀和升华整个民族的道德境界攀登。
                                                                       结论

通过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过敏的劣根性弱点,也可以对号入座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研究中,我们也得知改造过敏劣根性这一艰巨任务真的是任重而道远。面对今天依然存在的国民劣根性,我们有必要学习鲁迅精神。通过几去鲁迅身上和精神上的可贵之处,帮助我们干政自身的缺点,进而更进一步干燥我们的国民性。

在这个周作人向我们走来,而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走进鲁迅。我们在今天不那么容易走进鲁迅的原因并不是鲁迅作品本身的问题,而是阐释体系的问题。这个体系“就像一道横在鲁迅和青年人之间的鸿沟一样,很对人都难以跨越”。所以,我们必须出去障碍,跨越鸿沟,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面对当今对鲁迅的批判,我们不能盲从,必须回到鲁迅那里。我们不能改变鲁迅“本相”而怀揣自己的目的对鲁迅进行“重塑”。我们必须去阅读鲁迅原著,进而走近鲁迅,端正对鲁迅的认识。对今天的青年而言,只有关心现实,关注中国的进步及路向,才能从鲁迅的文字中感受到强大的时代脉搏。唯有真正与鲁迅对话,阅读鲁迅原著,才能真正“回到鲁迅那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鲁迅的意义,并由此认识自我,认识中国。

当我们真正的走近鲁迅,了解鲁迅之后,便会对鲁迅有一个全新的印象。他给与我们所有赤裸裸的真相,既逼的你无路可逃,让你不得不重新打量自己,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又让你不得不靠近他,倾听他的教诲,还有他那炽热而丰富的生命。鲁迅给于人的永远不是获得智慧之后的惬意,而是看到真实的缺陷之后产生的痛苦;不是跳出蒙昧而产生的救世主般的自足,而是陷入永远存在的矛盾而产生的焦虑;不是得到药房后产生的快乐,而是无可疗救而激发的迷茫、徘徊。

  鲁迅给予人的是一种真正生命的展示。一个真实而真正的民族,只必须充分正视现实的惨烈与缺陷,充分理解历史的残酷与现实的无奈,充分体味摆脱的艰辛与拯救的艰难的勇气和力量。这种勇气和力量的向导,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独立精神,自有品格和生命真谛的展现。

  无论如何,鲁迅永远是一个开放并真实的鲁迅。21世纪的今天,需要我们积极与鲁迅对话。我们要做好与之对话的准备,继续完成鲁迅未完成的精神世界,否则我们就会被鲁迅抛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鲁迅,从鲁迅那里得到借鉴,让我们总共国人民在21世纪挺起脊梁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杰、杨燕丽选编:《鲁迅其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张杰、杨燕丽选编:《鲁迅其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正一:《论鲁迅精神》,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

申平华《再造中国人——国民素质的思考》,湖南出版社,1996年

温元凯、倪瑞:《改革与国民性改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欧阳元权、刘泽民:《国民素质——面相21世纪的国民素质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