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最新闪存技术发展路线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点击数:3546|回复数:2
在前不久的FMS2020闪存峰会期间,TechInsights的高级技术研究员崔正东(音)介绍了3D NAND闪存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在今明两年1xx层堆叠是主流,200层以上堆叠预计将在2023年实现。


崔正东还特别强调,单纯看堆叠层数可能会带来一些误导,这是因为在一些3D NAND闪存中除了带有存储单元的有源层之外,还包括一些“伪字线”用于减轻层数过多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或许是三星第六代V-NAND使用1xx层这样模糊描述的原因。


除了堆叠层数以外,闪存制造商还通过将CMOS或外围控制电路置于闪存层下面的方式,来提高总体效率。这类技术拥有多种商业名称,如CuA(CMOS under Array,美光提出)、PUC(Periphery Under Cell,SK Hynix提出)、COP(Cell Over Peri,三星提出)。崔正东称赞了长江存储Xtacking架构,其使用不同于闪存层的制造工艺单独制作CMOS,这种技术潜力很大。


3D NAND闪存发展历史上的CT电荷捕获和FG浮栅两种结构,随着176层3D NAND的宣布,美光已经抛弃FG改用CT结构。现在仅剩下英特尔仍在采用FG浮栅结构,并且英特尔的闪存业务也正准备卖给SK Hynix。


FG浮栅结构理论上可以提供更好的磨损性能,但在耐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方面不及CT电荷捕获结构出色。虽然CT结构已经成为主流,但对于FG结构来说也并非末日。铠侠开发的Twin BiCS技术将闪存单元一分为二,不但能增加闪存容量,还能够提升耐用性表现,崔正东认为Twin BiCS可以结合FG浮栅结构使用。不过目前铠侠并未公开过Twin BiCS的技术细节和产品规划,结合FG结构也仅是一个设想。


在另外一个演讲当中,崔正东介绍了尖端闪存技术通常会首先进入移动和嵌入式产品,包括5G手机等等,他还展示了一张各类闪存制造成本的图表。TechInsights以对闪存等半导体产品进行分析和逆向工程而闻名,这份图表也显得珍贵而有价值。


上图中显示了三星、铠侠、SK Hynix、Intel/美光、长江存储近几代3D NAND闪存的每GB容量制造成本(单位:美分),右侧对比的是2D TLC(15nm)、2D(SLC?38nm)和三星Z-NAND(48层堆叠SLC结构)。

PCEVA评测室小编在上面的图表中发现了三个有趣之处:一是64层堆叠3D TLC的成本比末代15nm工艺的2D TLC还要高,这或许可以解释早期3D闪存普及速度为何比较慢。虽然成本没优势,但3D闪存在写入性能和可靠性、耐用性上优于2D TLC。

二是QLC可能真的比TLC更贵,64层堆叠水平下三星和美光的3D QLC相比3D TLC没有价格优势。所以之前一些SSD使用TLC可能不单纯是因为厂商良心,而是因为用QLC可能亏本(同样品质的前提下,排除黑片降级片)。铠侠的96层堆叠QLC拥有1.33Tb的最高存储密度,但单位容量成本却比同样96层堆叠的TLC(512Gb/die类型)还要高,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这种技术规格上先进的闪存迟迟不见具体的应用。另外,美光的96层3D QLC成本已经低于同样堆叠层数的TLC闪存,成本推动之下相关应用应该会比较多了。

三是铠侠的BiCS4有256Gb/die和512Gb/die两种类型,后者的成本比前者低很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西数会在SN550中换用512Gb/die了。512Gb有利于做大容量SSD只是一方面,成本更低才是直接动力。虽然512Gb die会影响中小容量SSD的性能,但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二者的区别,或者有可能更在意产品价格。

2#
nighttob 发表于 2020-11-18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有价格真香就足够,如果再有一手可炫耀的,那就更好了
3#
tsammammb 发表于 2020-11-20 10:47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BX500宁可砍掉原厂缓存,上原厂降级片也不上QLC的原因
另外IMFT的颗粒成本是真的高,96层QLC大DIE的成本勉强赶上别家同层TLC,***贵毕竟性能强,IMFT的性能就呵呵了,难怪牙膏厂不要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