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marvell主控+19nm,东芝THNSNH256GCST 256G SSD测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frontwing 发表于 2013-6-30 1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23336|回复数:38
本帖最后由 frontwing 于 2013-7-4 15:35 编辑

Strontium是一家新加坡的存储设备厂商,和金士顿、PNY一样,Strontium也是从U盘、存储卡起步,后来进入SSD领域,以贴牌为主,主要面向亚太,产品国内无售,在美国也少见,因此不做过多介绍。今天的主角是Hawk系列240G SSD,原型为东芝THNSNH256GCST。有趣的是,东芝这个盘的标称容量本来是256GB,没有预留OP空间,但其实际容量238.5GiB更接近240GB,所以Strontium很蛋疼地把它标称为240GB。以下测试译自anandtech,红字部分为本人加注。

上面是国行THNSNH256GBST,下面是Strontium贴牌的THNSNH256GCST,前者9.5mm厚度,后者7mm厚度,硬件、固件完全一样,因此可以将贴牌版的测试成绩等同于国行型号。



标签还是东芝的,只去掉了左上角的东芝logo。型号THNSNH256GCST,第6位的H代表marvell主控,原型可能是marvell 9187,A3步进。它的前一代是THNSNF系列,也是这个主控,不过是A2步进。


主控:东芝TC58NC5HA9GST
NAND:19nm Toggle 2.0 MLC
持续读:最大534MB/s
持续写:最大482MB/s
4KB随机读:最大90K IOPS
4KB随机写:最大35K IOPS
质保:三年


颗粒和主控上都贴了导热垫。THNSNH的特别之处在于,虽然是marvell主控,但做成了无外置缓存的方案。贴牌厂商倾向于SF主控的原因之一,就是SF主控不需要外置缓存,可以降低成本。外置缓存主要用于存放NAND映射表,也有厂商还将其用作写入缓存。如果厂商自身研发能力较强(如东芝、SanDisk、建兴,我们认为东芝用的这个主控并不是公版的9187之类),就可以在确保主控内置缓存够用的情况下做无外置方案。奇怪的是,主控旁边有一个给缓存预留的空焊位,我们猜测有可能是为大容量型号做准备(更大容量的NAND需要更大的映射表),或是因为PCB设计比主控和固件更早定型。我们也联系了Strontium询问此事,很遗憾,他们只是贴牌,并不清楚东芝为什么这样设计。


A3步进的marvell主控,打东芝的标。


8颗BGA封装的东芝19nm颗粒,单颗32GB。谁来告诉我这个颗粒是TYPE-A还是TYPE-C?



测试平台
CPU:Intel Core i5-2500K at 3.3GHz(开启睿频和EIST节能)
主板:华擎Z68 Pro3
驱动:Intel 9.1.1.1015 + Intel RST 10.2
内存:芝奇RipjawsX DDR3-1600 2 x 4GB (9-9-9-24)
显卡:讯景Radeon HD 6850 XXX(800MHz核心,4.2GHz GDDR5显存)
显卡驱动:催化剂10.1
桌面分辨率:1920 x 1080
系统:Windows 7 x64


性能一致性

我们测Intel DC S3700时引入了新的测试方法:测试SSD在一个时间段内单个操作的延迟时间。测试中,定位企业级的S3700的性能一致性远超对手,以至于需要做追加测试才能充分体现。实际使用中,SSD的延迟时间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因为主控不可避免要做一些垃圾回收,让SSD保持高速运行。主控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垃圾回收,会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频繁的垃圾回收会带来更稳定的性能表现,但保持不掉速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前台操作的卡顿。以下图表可以显示该SSD的垃圾回收策略。
将SSD进行安全擦除,用连续数据填满所有用户可访问的LBA,然后在全LBA范围内进行4KB、QD32的不可压缩数据随机写测试,持续半个小时。这个测试强度比我们通常的稳定态测试还差得远,但也已经很能体现SSD在满盘状态下的行为。每秒记录一次瞬间IOPS,最后生成散点图。为方便比较,前两组图使用对数坐标,后一组图使用线性坐标。
总体测试方法和测S3700时一样,只是改变了剩余空闲空间的大小。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在256GB的盘上测剩余25%空间时的稳定态性能,你可以先进行安全擦除,分出一个192GB的分区用来跑测试,其余空间不分区。
这部分测试和其他SSD有对比,图很多,可以自己去http://www.anandtech.com/show/7074/strontium-hawk-240gb-review/3看。


第一组图显示整个测试的2000秒内的性能。可以看到起始阶段性能很高,然后大幅下降。这个过程中,SSD不断把空闲空间分配给测试数据,直到用完所有空间进行读—修改—写操作(写入放大增大时性能降低)。

完全容量的情况:

保留25% OP的情况:



第二组图是把第一组图拉到进入稳定态的时间点(第1400秒)并放大。                        
性能一致性表现平平,虽然不差,但和其他厂商目前的旗舰产品比起来还有改进余地。不过IOPS在整个测试中最低也有1000,没有特别大的跳水,因此实际使用中用户应该不会感觉到明显的卡顿。预留更多的OP空间会起到一些作用,但IOPS值仍不太稳定,在2000到10000之间波动,幅度比对手明显要大。

完全容量的情况:

保留25% OP的情况:



第三组图和第二组数据相同,只是改成线性坐标以和其他盘比较。

完全容量的情况:

保留25% OP的情况: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3

过去我们没有什么好的工具进行SSD的垃圾回收压力测试,所以2011年Anand开发了AnandTech Heavy and Light Storage Bench。大家知道,闪存写入的最小单位是页,而擦除的最小单位是整个块,当所有块内都有相当数量的数据占用时,要写入新数据就必须进行垃圾回收,即把写满了的块的所有数据移动到新块里,同时擦除旧块。我们的重负载测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
然而,这个2011年的测试有一些问题。首先它是在Win7 SP1之前开发的,在打过SP1补丁的系统上可能有4K对齐的问题(原文如此)。其次,后来我们的测试重心已经从“简单地触发垃圾回收”转移到深入关注SSD在长时间随机IO后的恶劣状态性能。
多年来,我们已经体会到不稳定的IO性能对SSD存在多大的负面影响,但直到S3700出现,我们才开始考虑去实际测量和对比IO一致性。我们过去的IO一致性测试过于侧重大QD下的4KB随机写性能,这并不符合大多数SSD的实际使用情况。当然,这个测试仍然可以考察一个SSD的整体设计,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测试方法,它需要支持更大的数据大小,而且把IO一致性纳入量化范围,这就是现在的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3,代号“毁灭者”,目前还在内测。测试平台转移到Windows 8 Pro x64,负载模型也更接近真实环境,包括以下内容:

照片编辑与同步:Adobe Photoshop CS6、Adobe Lightroom 4、Dropbox
游戏:Steam平台、杀出重围、上古卷轴:天际、星际2、生化奇兵:无限
虚拟机:VirtualBox
日常办公:Chrome、IE10、Outlook、Windows 8、AxCrypt、uTorrent、Ad-Aware
视频播放:Windows 8
程序开发:Visual Studio 2012

“毁灭者”(2013) 重负载2011
读IO数38.83百万2.17百万
写IO数10.98百万1.78百万
总IO数49.8百万3.99百万
读GB数1593.02GB48.63GB
写GB数875.62GB106.32GB
平均队列深度5.54.6
侧重点脏盘多任务、IO一致性峰值IO、基本的垃圾回收策略


近几年,SSD的性能已经大幅增长,因此需要加强对大QD操作的考察力度。以平均QD水平来说,“毁灭者”的测试内容仍然比较符合实际使用情况,但也会有一些非常大QD的测试。2011年,我们刚建立重负载测试方法时,有些SSD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的高端SSD再跑这套测试,可能90分钟就搞定。而毁灭者呢?目前我们见到的最好成绩也要10个小时,大多数高端SSD跑一遍都需要12-13小时,主流级别的可能接近24小时。另外,读/写操作的数量之比也比2011版更接近真实环境。
除了重新调整读/写操作的数量,这个测试有很多内容实际上是数据的移动,既能保证数据量充足,也能保证随机IO操作足够多,如后台虚拟机应用,后台照片导出与同步等。就像我们在S3700测试中所说,脏盘IO性能对普通用户使用体验的直接影响要大于企业用户,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测试方法,对SSD的随机IO性能和GC策略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延迟时间的测试中,THNSNH256GCST明显不是SanDisk Extreme II和入门企业级希捷600的对手,但持续传输率表现良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平均持续传输率,越高越好:

平均延迟时间,越低越好:




随机读写(IOmeter)

第一项测试使用4KB的全随机数据块对全盘范围进行总大小8GB的写入,模拟系统盘的工况。并发线程3个,持续3分钟。测试结果取全程平均值。就像刚才提到的,随机性能不是THNSNH256GCST的强项。

4KB随机读:

4KB随机写:

4KB随机写(QD=32):




持续读写(IOmeter)

本测试使用128KB的块在QD1下对全盘范围进行持续写操作,持续1分钟。测试结果取全程平均值。
128KB持续读:

128KB持续写:




AS SSD不可压缩数据持续读写

以Intel 520、335为代表的SF系在该测试中明显降速。marvell主控不支持压缩,因此对压缩率不敏感。
AS SSD持续读:

AS SSD持续写:




性能与传输单元大小的关系(ATTO)

ATTO很容易测试传输单元大小对性能的影响。THNSNH256GCST在该项目的所有单元大小中位列中上,不过8KB到32KB间的读性能稍微需要提高。
ATTO持续读(QD=4):

ATTO持续写(QD=4):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

两年前我们建立了AnandTech Storage Bench,这套测试用可重现的方式,跟踪真实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使用情况并回放出来。虽然这套测试可以有效反映SSD性能,但强度还不够大。测试项目中涉及的读写量不超过10GB,大多数情况下只有4GB的写入量,比很多SSD的备用空间还少。
起初,我们让测试时间不至于太长,大概30分钟左右即可,但这也可以体现一个有经验用户的典型使用状态。后来,我们加入了重负载测试,写入量达到106.32GB,相当于一块新盘实际使用不到两周后的情况。

1)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的重负载测试侧重于最密集的IO,测试过程中模拟大量的应用程序下载和安装。当时我们认为,在程序安装、文件复制、下载的多任务操作中,你能明显体会到不同SSD的性能差异。
2) 我们让测试覆盖尽量多的软件,包括PS照片编辑、Dreamweaver网页编辑、网页浏览、游戏载入和实际运行(星际2和WoW),以及其他日常操作(软件安装、病毒扫描)。同时还加入了大量的邮件接收和文档编辑,甚至还有一个用Visual Studio 2008编译Chromium的环节。测试总共包含2,168,893个读操作和1,783,447个写操作。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 - 重负载测试的IO分布:
IO大小占所有操作的百分比
4K28%
16K10%
32K10%
64K4%


只有42%的操作是持续读写,剩下大部分是伪随机和纯随机,其中又以伪随机居多。平均队列深度是4.625,59%的操作以队列深度1进行。
过去很多读者要求我们研究一种能真正体现性能的测试方法,只比较IOPS显然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将用稍微不同的方式呈现Storage Bench 2011的测试结果。用每秒平均MB数表示性能,同时还要看看SSD跑测试时有多长时间处在繁忙状态。忙闲状态图可以准确表示出不同速度的SSD在此测试中的差距。最后,我们还将把性能分解为具体的读、写速度。这项测试的写入压力不是一般的大,经常可以让一些只有读速度出色的SSD原形毕露。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重负载

测试中,THNSNH256GCST表现抢眼,所有项目均位列第2-3位。

持续传输率,越高越好:

平均持续读,越高越好:

平均持续写,越高越好:

总繁忙时间,越低越好:

繁忙读时间,越低越好:

繁忙写时间,越低越好: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轻负载

2011版测试体系中还有更接近日常使用的轻负载测试,内容包括大量的网页浏览、照片浏览、视频播放,辅以一些程序安装和游戏运行。该测试中写操作比读更多,分为372,630个读操作和459,709个写操作。 这个相对接近的读写比率用来模拟典型的轻负载(虽然比这更轻的负载通常以读为主)。

AnandTech Storage Bench 2011 - 轻负载测试的IO分布:
IO大小占所有操作的百分比
4K27%
16K8%
32K6%
64K5%


持续传输率,越高越好:

平均持续读,越高越好:

平均持续写,越高越好:

总繁忙时间,越低越好:

繁忙读时间,越低越好:

繁忙写时间,越低越好:




TRIM性能

IO一致性测试已很好地体现了SSD的垃圾回收能力,但TRIM测试还要靠古老的HD Tach。首先对SSD进行安全擦除以恢复性能,然后跑一遍HD Tach持续传输测试。持续读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写在容量过半后跌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


接下来对SSD进行30分钟的4KB随机写(QD=32、100% LBA),然后进行手动TRIM。


TRIM后性能完全恢复,但在50%容量处有一些奇怪的波动。由此看来,THNSNH256GCST和OCZ Vector、Vertex 4具有相似的性能模式。这个设计思路很简单:尽量只往每个块中一半的页写入数据,直到它们写满为止。这样做的优点是延迟更低,因为相当于在通常操作下有50%的OP空间,缺点是一旦写入容量过半就需要进行垃圾回收。图中出现持续写入跌到100MB/s以下的情况,正是主控一边在写入新数据一边在重组旧的页。跑完HD Tach后,让SSD休息10分钟左右,IOmeter的持续写速度回到了300MB/s以上,然后很快又跌到100MB/s以下,可见重组操作需要一定时间(在OCZ Vector上只要几分钟)。因此我建议使用THNSNH256GCST时,如果写入至占用空间超过一半,请留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让SSD进行垃圾回收。



功耗

空闲功耗和其他产品未能拉开差距,但由于没有外置缓存,工作功耗可以显著降低。我没有笔记本,无法测试HIPM和DIPM开启时的待机功耗。

空闲功耗:

持续写功耗:

随机写功耗:




结语

对这个SSD的评价有两方面。论性能,THNSNH256GCST表现不错,IO一致性尚需改进。不过考虑到产品定位和售价,这款SSD定位高于三星840,低于840PRO,不能对它有旗舰级产品的期待。东芝SSD一直主攻企业和OEM市场,而且是苹果的供应商之一,这对产品的可靠性有很高要求,因此我们对它的可靠性还是有信心的。

后面是一大段对Strontium本身的吐槽,就不翻译了。
2#
nighttob 发表于 2013-6-30 17:44 | 只看该作者
也就是说这玩意除了标签不一样以外跟东芝的THNSNH256GCST是一样的?跟THNSNH256GBST的区别仅是盘体厚度?

238GB的格式化后容量直接标240GB确实够蛋疼,要命的是后面的铭牌上写的还是256GB……
3#
frontwing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8:00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3-6-30 17:44
也就是说这玩意除了标签不一样以外跟东芝的THNSNH256GCST是一样的?跟THNSNH256GBST的区别仅是盘体厚度?

...

对,GBST和GCST固件一样
4#
solonace 发表于 2013-6-30 18:42 | 只看该作者
翻译辛苦,这种性能不是特别逆天的其它特点又不是特别突出的,如果在国内没有质保渠道,估计也就是看看了
5#
frontwing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rontwing 于 2013-6-30 21:02 编辑
solonace 发表于 2013-6-30 18:42
翻译辛苦,这种性能不是特别逆天的其它特点又不是特别突出的,如果在国内没有质保渠道,估计也就是看看了 ...

有保啊,他们测的是贴牌版,但THNSNHxxxGBST有行货,就是开头图里的,硬件、固件和这个一样
6#
dert88 发表于 2013-6-30 20:14 | 只看该作者
那个毁灭者测试很有意思,840pro垫底了。
SanDisk Extreme II不错,值得入一块。
7#
甜甜的蛋汁 发表于 2013-6-30 20:14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SF我就是要到处说 可惜东芝SF的货买不到了
8#
neeyuese 发表于 2013-6-30 20:41 | 只看该作者
毁灭者测试的数据量比较夸张,属于企业级的类似测试了,840 Pro垫底也不奇怪,因为840 Pro的垃圾回收其实做的并没有很高效率,可以看出新一代的SSD都开始为这部分优化了。
9#
einstein86 发表于 2013-6-30 21:00 | 只看该作者
neeyuese 发表于 2013-6-30 20:41
毁灭者测试的数据量比较夸张,属于企业级的类似测试了,840 Pro垫底也不奇怪,因为840 Pro的垃圾回收其实做 ...

那么就是说,在毁灭者测试模式下依然有好表现的盘,日常用的性能一致性更好?
10#
ecwq 发表于 2013-6-30 22:06 | 只看该作者
einstein86 发表于 2013-6-30 21:00
那么就是说,在毁灭者测试模式下依然有好表现的盘,日常用的性能一致性更好?
...

日常应用远达不到这个级别吧,这个毁灭者测试对于家庭用户没啥参考价值
11#
bg4jj 发表于 2013-6-30 22:17 | 只看该作者
"TRIM测试还要靠古老的HD Tach。首先对SSD进行安全擦除以恢复性能,然后跑一遍HD Tach持续传输测试。持续读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写在容量过半后跌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段话揭示了snh系列ssd的持续高写入神话的秘密!也就是高持续速度只能是维持一般的容量.
终于看到有测试能如此形象地说明这一点:

"THNSNH256GCST和OCZ Vector和Vertex 4具有相似的性能模式。这个设计思路很简单:尽量只往每个块中一半的页写入数据,直到它们写满为止。这样做的优点是延迟更低,因为相当于在通常操作下有50%的OP空间,缺点是一旦写入容量过半就需要进行垃圾回收。图中出现持续写入跌到100MB/s以下的情况,正是主控一边在写入新数据一边在重组旧的页。"
12#
frontwing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22:30 | 只看该作者
ecwq 发表于 2013-6-30 22:06
日常应用远达不到这个级别吧,这个毁灭者测试对于家庭用户没啥参考价值 ...

不管测试是重负载还是轻负载,SSD的实际性能已经由硬件和固件决定了,重负载下表现好的盘在轻负载下也会比对手表现更好,只是拉不开差距而已
13#
bg4jj 发表于 2013-6-30 22:33 | 只看该作者
很想看看SanDisk Extreme II的HD Tach测试曲线对比一下
14#
frontwing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22:37 | 只看该作者
bg4jj 发表于 2013-6-30 22:33
很想看看SanDisk Extreme II的HD Tach测试曲线对比一下

SanDisk Extreme II他们另外测的,跑了毁灭者、2011、ATTO,没跑HD Tach。。。
15#
johnnyqr 发表于 2013-6-30 23: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以为你又买一个……我当时买THNSNS的时候就犹豫要不要来这个
16#
sk1215001 发表于 2013-6-30 23:25 | 只看该作者
太详细了  谢谢
17#
frontwing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07:34 | 只看该作者
zzqzhangboy 发表于 2013-7-1 01:22
这个很难有吸引力 方案特殊 而且渠道也没铺

京东易迅天猫都卖出去多少了,还渠道没铺。。。你只看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吧
18#
neeyuese 发表于 2013-7-1 08:56 | 只看该作者
stone—bullshit 发表于 2013-7-1 09:36
东芝自家用的是typeA的,都是成本更高的BGA封装

你如何确定这是Type A的颗粒?

19#
neeyuese 发表于 2013-7-2 10:54 | 只看该作者
stone—bullshit 发表于 2013-7-2 12:44
我查过编号,另外也可以看封装BGA封装的至少我见过的都是typeA,typeC的才用TSOP封装 ...

这个颗粒我当初第一次见到时觉得很奇怪,编号非Type A也不是Type C的,为此我特地问过Toshiba,被人家弹回来,人家说想告诉你的时候自然会告诉你。,因此我知道这个颗粒不简单。

20#
neeyuese 发表于 2013-7-2 11:18 | 只看该作者
TH58TEG8CDJBASC  是这款的颗粒,也就是我为何去问东芝是什么类型的被东芝弹回来。

而浦科特老版256GB M5P的颗粒是

TH58TEG8D2JBASC

你竟然说颗粒一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