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GS定制】Gamer Storm 设计解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点击数:10916|回复数:29
本帖最后由 35435ng 于 2010-7-4 18:07 编辑

九州风神这个品牌大家显然不是很陌生。在大陆品牌中,九州和超频三显然走在第一梯队。但是和台系相比,大陆品牌也一直处于追赶的状态。

回顾近些年九州在塔式散热器上面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其走过的一个很明显的发展路线。使用了热管直触底座和8MM热管的冰刃以及其镀镍版,由于其体积和性能之间不成对等,加上交错式鳍片在风扇的应用等方面上具有的一定缺陷,迫使九州开始了全新的设计思路。而这一次的转变,就从我个人看来是比较明智的。




△使用了热管直触设计的冰刃至尊


但是九州并没有急于推出新一代的标配12cm风扇的高塔。而是较为低调的设计了一款名为冰凌的mini塔式散热器。虽然这款散热器并不是冲击性能级别的型号,但是在评测刚出的时候我就对其非常感兴趣,虽然因为个人学业和生活的原因没有更多的对冰凌进行研究和考察,但是依然对他保持了一定的关注。其中冰凌400尤其令人在意。新式样的交错式鳍片设计,较为优秀的镀镍工艺,以及全新工艺的底部。都让我感到九州将会在对其顶级的塔式散热器产品线进行革命性的更新。而冰凌正式在完善产品线的同时对这一系列的新工艺和设计进行试验和对市场的试探。




△既是一个成功的试验品,也是一个成功的量产品,冰凌是九州在低端一款成功的型号


在如今的高端塔式风冷已经进入成熟化的阶段,台系把持顶级宝座已成定局。成熟的热管和底部设计,大量应用的回流焊工艺,已经成为了高端风冷的基本属性。在工艺和塔式结构上面,以U120E为经典的风冷散热器结构已经成了所有厂家模仿的对象,包括coolermaster和thermaltake在内的厂家,新式的散热器都明显的在向着这条路线靠拢。所以Gamer Storm的诞生其实并不令我吃惊。六热管,完整的镜面铜底,标配支持12cm风扇的塔式结构,全体黑色镀镍,以及九州习惯性的穿fin工艺,交错式鳍片和顶盖设计,gamer storm的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顺理成章。所以在数次展会报道中,我更加对应用了更新工艺的ice warrior和UF系风扇感兴趣。他们应用了更新的工艺,带有更多的新元素,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九州的未来路线。作为一个还在成长和学习中的品牌,我关心他的未来远大于现在。





△gamer storm代表今天的九州,而上面的ice warrior和UF系列则代表着九州的未来


很巧的是这次就九州办了一个散热器定制的活动,有幸被选上并且送了一块刻有自己ID和003编号的gamer storm。作为同样出现的两块高端塔式散热器却受到如此不同的市场待遇,使得我对这两块散热器的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过对于大家来说,散热器到底如何,可能才是最希望了解的。

就散热本体上面,体积到底有多大,我们可以通过和Megahalems的对比来感受一二。从体积上来讲,其实GS和Megahalems相差无几,尤其是涉及到内存兼容性的厚度上,GS和Megahalems厚度相差无几。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高马甲内存上面的兼容性基本一致的。




底部来看,两张都是完整的铜质底座。不同的是Megahalems的底部经过了镀镍处理,而GS没有。从性能上面讲,少了一层镍层也许能带来一点点性能的提升。我个人更加希望能够加上镀镍保护,防止氧化。另一方面,GS的纯铜底座材质偏软,由于我在把玩的时候把GS放在桌面上面打了打转,结果后来发现底座被磨花了,很心疼。而上机试装之后发现底部还被压出了一个方形的框=。=




在尺寸上面,同样是6x6mm的热管,但是GS的底座更加宽一点,如下图(按照实际尺寸和比例绘制):



同样是6根6cm的热管,但是却会有尺寸上这样大的差距,是因为两者的热管排列方式不同,GS的每根热管在底座上都有1.2mm左右的间距,而不是像Megahalems那样每根热管都紧密相连。显然在加了铜质底座之后九州对于底部的均热效果很放心,不过毕竟最边缘的热管距离较远,不知道在热阻的计算和印证中这样的排布是否足够科学。底座上面是习惯性的加上了一些鳍片,做工还挺好的,作用大不大不太了解。。。




而从工艺上讲,因为也用过一些塔式散热器,其中算上GS,镜面黑镍的散热器一共是三个。相比之下,虽然整体的镀镍相对Megahalems还略有不及,但是较之REVC黑色板,顶部最上面这一片顶盖的镀镍显然做得要好一些。不过在拆开之后顶盖之后查看内部的鳍片镀镍,做工要稍显弱一点,基本和REVC持平。




说道顶盖,怎么能忘了顶盖拆卸呢?四个内六角的螺丝将顶盖固定在鳍片上面,将它拿掉之后我们还能再拿掉两片鳍片,最终看见何热管完全良好接触的鳍片层。当然,大家都知道的,穿fin,没有回流焊。细看热管头,收的其实很美观,但是九州依然不依不挠的在上面增加鳍片和顶盖。一方面是为了外观的优化,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穿fin的鳍片不会随意脱落?在ice warrior上面,我们显然没有看见顶盖的设计,不过鳍片依然堆得比较高,也许这也是九州设计的一个坏习惯吧(笑




这就是鳍片的高清扫描图,所有的鳍片都是相同的,一边宽一边窄,然后交错排列放置,形成我们最终看见的效果。目的显然是泄压降阻,GS的鳍片边缘比较光滑,而且为了将热量更加均匀的分布在鳍片上,热管的位置要更加靠近中心,所以对于风力的应用要和其他风冷不同。VX和D14通过边缘的锯齿来制造紊流,而U120E和Mega通过降低中部的散热面积和宽度泄压。GS则是通过交错式鳍片来提高气流的应用,也是一种方式吧。由于冰刃漏风的严重,GS在设计的时候做了封边的处理。不过交错式鳍片在视觉效果上还真的是比较凌乱。。。拍照也很难找到比较美观的角度来展示(笑



本体谈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看附件吧。首先是UF系的原配扇。GS的原配扇也是使用的和UF一样的设计:蓝色的九扇叶,包裹橡胶材质的外壳,中间加了一个金属的盖子,上面冲压有九州的logo。我们摘抄一段相关的文字吧:

UF风扇为了解决扇叶在高速旋转下产生共振与散热器或机箱撞击而发出的噪音,使用了独特的I.D.D(Integrated de-vibration design)一体式减震设计,将整个风扇边框包裹在一层厚度适中的TPE环保橡胶中,有效改善了由于风扇震动产生的噪音,相比传统风扇九州风神(DEEPCOOL) UF系列将获得更好的静音效果。


这里我想要稍微阐述一些有关震动,尤其是和机箱共振相关的点:震动和噪音,有高频和低频之分,就从风扇的工作上面将,滚珠轴承在高速运动时轴承的铿锵声属于比较高频的一种,这样的噪音可以通过软质的材料来缓解,比如使用胶钉,或者类似NB和UF系这样的软质风扇框,来避免传到到箱体上并且被扩大。不过风扇本体的震动就属于较为低频的这一种,软质的材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式,如果你的机箱材质较为薄弱,同时固定方式也不够紧密,那么请不要用软材质来作为风扇和箱体之间的连接方式。

说回原装的UF系风扇,GX给出了很详细很暴力的拆解,我们可以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性能和扇叶的设计上,以及性能的表现上,我比较倾向于这是风刃的PWM外观细节完善版这样一种说法。振动控制和噪音控制在全速下较为一般,但是作为CPU风扇还是非常合适的。对于滚珠的零售版UF扇我很期待其实际的售价和性能表现。





△做工精细的风扇






△内的电机,轴承等拆解,取自GX的评测


原装扇的外框设计要更加的奇特和张扬,中间收缩是的扇子具有一种更加纤薄的视觉效果,其实这是一个标准的12025风扇。



附件里面有一个7V的风扇连接线,这个东西貌似比较有用~



再说说扣具类吧,风扇的扣具很紧,要稍微适应下,安装方式和TR系以及猫头鹰的都不同。但是效果不错。
而CPU的扣具,要狠狠的吐槽一番。首先是塑料的背板提供的强度很有限(1366直接没有背板),加上扣具极为有力,安装上之后主板和背板都有一些变形,在背板的强度和扣具的高度与力度上还有待完善。虽然在安装方式上比较类似猫头鹰的扣具,但是还需要完善的地方。



△黑色背板是塑料材质的,在强度上甚为堪忧


而intel的单套三用扣具也比较奇特,其中1156扣具我花费了不少时间才琢磨清楚。因为是三套不对称的孔距,组合很精妙,所以组合方式要更加难以理解。在这时,说明书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可是用小号铜版纸彩色印刷的说明书不仅是印刷质量还是内容组织都比较糟糕。对于这样偏复杂的组合型扣具来说,这个说明书的帮助作用实在有点弱。不过明白这个组合方式之后,





写到这里,review就暂且告一段落了。Gamer Storm是一款稳打稳扎的型号。在他身上我们虽然没能看见什么全新的概念,但是它集合了九州用数代产品积累下来的经验和通过多次印证的成熟工艺,可见九州在其主推型号上是非常的谨慎和稳重。review的部分就到这里,在日后将会带给大家上机测试。

评分

参与人数 3活跃度 +33 收起 理由
世纪冰雷 + 15 等待测试
而立之男 + 8 GOOD
karl.12 + 10 围观超版、圣魔使

查看全部评分

2#
cio 发表于 2010-7-4 21:06 | 只看该作者
等待测试成绩
3#
karl.12 发表于 2010-7-4 21:1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广告位招租!
感谢分享!
4#
royalk 发表于 2010-7-4 21:19 | 只看该作者
上测试数据吧
5#
世纪冰雷 发表于 2010-7-4 22:27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啊。LZ继续~等恢复体力射你一下~
6#
35435ng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00:14 | 只看该作者
上测试数据吧
royalk 发表于 2010-7-4 21:19


还没测,你是希望今晚看在655K上的拷机数据呢还是过阵子再看在C0 920上面的烧机数据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活跃度 +22 收起 理由
badaa + 22 3333

查看全部评分

7#
karl.12 发表于 2010-7-5 00:44 | 只看该作者
还没测,你是希望今晚看在655K上的拷机数据呢还是过阵子再看在C0 920上面的烧机数据呢 ...
35435ng 发表于 2010-7-5 00:14



    655K就行
8#
Mcgrady 发表于 2010-7-5 01:26 | 只看该作者
围观中~~~
9#
royalk 发表于 2010-7-5 09:12 | 只看该作者
还没测,你是希望今晚看在655K上的拷机数据呢还是过阵子再看在C0 920上面的烧机数据呢 ...
35435ng 发表于 2010-7-5 00:14


都行。。无所谓 只要有个对比就行
10#
无心飘落 发表于 2010-7-5 09:29 | 只看该作者
看着不错呀  期待数据~
11#
smatk768 发表于 2010-7-5 20:13 | 只看该作者
好帖~看OC3怎么应对9洲
12#
35435ng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1:37 | 只看该作者
南海五几乎是先阶段玩家思路指导散热器设计的集大成之作了。要更粗的热管,给;要更低的热阻,上hdt;要封边,全封闭的严实,要鳍片上面有点点来增加散热面积,也给。我觉得oc3这种死抱hdt,冷凝端刻意迎合玩家心态的思路基本要走到头了,是时候去革新和变化了。
13#
smatk768 发表于 2010-7-5 2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35435ng


    是这样的。OC3就看能不能改变了。 刻意HDT是不行的。 HDT永远达不到那种高度
14#
35435ng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03:35 | 只看该作者
恩,先给个单品的成绩,大家可以拿来看看,算是解个馋吧。

首先要交代一下测试平台,如下

CPU C0 920 OC 3885 MHz 1.38v 满载掉压至1.36v
主板 GIGA X58-extreme
内存 KST 2G 1333
显卡 索泰GT240毁灭者
电源 海盗船 GS600

风扇当然是sony系的TR-FDB-1600(最近打算再买两把SFF21F),硅脂用九州自带的硅脂。空调设定为25摄氏度,之后的进风口温度变化在测试中交代。

这颗U的发热比较高,之前用U12P的时候,两把P12都不能在夏天较好的压制超频后的温度,用来做散热器测试还是挺合适的。从电脑里面拆出来花了我不少时间,将两套平台搭建起来又费了一番功夫。一套做测试平台,一套做日常用机器。

硅脂选用了原装的硅脂,一个是手里面没有质量稳定并且分量足够的快速磨合硅脂,最近打算去买一些7783之类的,因为忙着其他事情还没搞定;二是九州原装的硅脂可能会是较多的人去使用的,除却我们这部分肯定会备有大量各种硅脂的玩家,肯定还有一部分玩家在购买散热器之后不会再去购买新的硅脂直接使用原装,加上本次成绩并非横评PK,所以硅脂的选用也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只要能够较好的让散热器进入状态即可。

最后,为了避免装箱带来的差异,选择了裸机,满载测试是跑4 OR一个小时,每个OR各对应两个核心。



首先看待机,几乎是刚刚开机就打开了everest,曲线平缓,温度上两个核心在35到37左右,两个核心在40到42左右。小毛刺都是由于后台程序工作带来的,在机器稳定下来之后曲线也逐渐稳定。看上去要比上次的截图大是因为这次的刻度为3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上次是0到100。



然后看满载,打开4OR之后温度开始上升,其中关了一下空调,看看室温变化对成绩的影响,足以造成横评中半个级别的差距(满载温度上升了2到4摄氏度),然后重新打开空调,进风口温度一直比关闭空调前高上一摄氏度,但是成绩基本持平。24摄氏度下(散热器测试标准室温为25摄氏度)稳定的满载温度为71/73/75/78。个人对于这个温度基本满意,因为我比较了解自己这个U的发热状况。满载控制在80摄氏度内算是比较好的成绩了,当然,和裸机有关。



在满载测试的时候去摸了一下散热片,最热的部位是靠近热管的部分(废话),其次是两组热管中间的部分,交错式的鳍片在中间区域交错并且变得更加密集,虽然相对宽度较窄,但是显然因为风扇中心盲区所致照顾有所不周。热管两边外侧的鳍片温度最低,封边更是起到了不错的导风效果,强化了两侧鳍片的降温。底部上方的一堆小鳍片也有工作,温度较高。顶盖不用说,肯定不工作,冰凉,完全不参与到导热中来,不过倒是能够封住一部分原本会向上逃逸的气流。

关闭OR之后的温度曲线。温度从满载的高温迅速跌落,经过一个平缓圆滑的下坡,然后逐渐稳定至和待机时基本相同的温度。



以上就是单体测试的成绩。GS良好的散热性能给我留下不错的影响。虽然我不是很喜欢交错式鳍片带来的较为错落的视觉效果,但是交错式的鳍片的确能够良好的在散热面积与气流应用上找到一个平衡点。1366平台没有配备背板较为遗憾。主板依然有视觉可查的微小形变,虽然不严重,但是在我这个龟毛的人心里会较为不爽。前几天在TW站点上和人交流的时候,去taobao查了下Gamer Storm的价格,330到360RMB左右。全套的扣具,配备一块PWM风扇,镜面铜质底座,同时还有做工精炼性能较强的镀镍散热本体,个人觉得还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对于喜欢台系散热,但是又止步于最低接近500的搭建成本的中段玩家来说,Gamer Storm的确有选择的价值。可以说这是大陆散热器在今年夏天带给很多玩家的一份惊喜。我也将继续期待和关注大陆散热品牌在日后的发展。

另外广告一则:今年夏天会花一些时间去把手里面的的四枚散热器做一个横评测试,他们的特点是都是使用的完整的底座,散热规模都较为接近,同为六热管塔式散热器,相信他们之间的对比会有一个很精彩的过程。不过大家也能够通过上面单品点评看出,室温的极微小差别就会造成半个到一个档次的最终成绩差别,所以散热器的测试在没有恒温箱的测试条件下,最终的成绩都只能作为参考来看待。在我看来,误差最大能达到3摄氏度。所以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散热器的最终成绩,通过多套散热成绩对比来衡量最终的性能排行。(其实顶级散热器的差距这的已近很微小了)
15#
royalk 发表于 2010-7-6 09:40 | 只看该作者
还可以哦 室温24能压到70出头。。我的U120E貌似也差不多是这样- -
16#
karl.12 发表于 2010-7-6 11:12 | 只看该作者
新的旗舰还算可以~
看OC3对应的产品了
17#
bill5267 发表于 2010-7-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性能还是挺强劲的,现在看oc3怎么应对了~~
18#
35435ng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2:34 | 只看该作者
还可以哦 室温24能压到70出头。。我的U120E貌似也差不多是这样- -
royalk 发表于 2010-7-6 09:40

性能是可以,毕竟是新的。不知道穿fin的性能保持如何。
19#
karl.12 发表于 2010-7-6 13:12 | 只看该作者
性能是可以,毕竟是新的。不知道穿fin的性能保持如何。
35435ng 发表于 2010-7-6 12:34



    再往后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向fanless了?
20#
35435ng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3:15 | 只看该作者
再往后的发展趋势,是不是向fanless了?
karl.12 发表于 2010-7-6 13:12


fanless只是一种极端的体现手法,今后的趋势,我觉得世界末日是个很好的例子。更低的规模,更大的风扇,更高的兼容性。不过短期内还会以传统的6X6mm热管规格单塔为各个品牌旗舰的配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