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表态,顶PCEVA!越做越好~
把最近积累的一些想法统一回复在这里吧,平时看贴不回是认为主题表达的内容已经很明确,无需多言,信息过剩的时代,如果大家都能少一条无关痛痒的回帖,阅读会轻松很多。
我不是学理科的,逻辑思维也不好。量化的优势是方便管理,缺点却也使人不舒服。雷达图多出的那点面积,图表多出的那部分线条,数值100和95,对我的视觉心理影响远不及物品本身的设计美感,简单粗暴的几个硬性指标已经足够在最短的时间判断大致取向。至于其他底层的深度测试,我相信pceva有高人能轻松完成,但对广大爱好者来说,我猜多半是看看美图,滚动条一拉到底看总结。为什么?大家不是这个专业的,也不是从事这项工作的,理解不了太多的专业的术语,这是一个很普遍的信息交流出现的脱节现象,鸡同鸭讲。我希望pceva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消费者选择的理由,(比如总结1/2/3占主体内容的60%突出表达,数据占40%,因为pceva的权威性已经深入人心,无需过多阐述。)这里反问一下,你是否在某些网站也遇到过我说的这种困惑?你的需求很可能也是别人需要的。
商家不厚道耍猫腻,挤牙膏,偷梁换柱,导致选购电子产品的信息量很大,至于内幕远不是普通消费者能了解的。即便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每天学习都跟不上更新的节奏,更何况那些门外汉。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这些知识量是可积累的。举个例子,我为了选一块适合自己的固态硬盘,拜读论坛大神的文章,要在论坛里泡上2-3天时间分析揣摩,谁叫咱理论知识不好呢,多做些功课是应该的,不过我总是相信还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更完善。除了硬件指标,我更关注这产品的缺点是否能被接受,直指痛点,然后货比三家择优,说白了就是“排除法”。假设有100个产品,真要每个都测一遍排序么?没必要,根据一定的规则做筛选砍掉90个,简单表达,把最优秀的做重点推荐,鼓励优秀商家,消费者也省事,两全其美。能为大家节省时间,分享干货也是一种美德。
对具体的分类规则我给不了什么意见,版主的意图无非就是想更直观地给广大爱好者最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但愿我没跑题。在我的选购观念里,有且只有一个,不向任何不道德的行为妥协。时代在变,你现在认为的牛X物件,两年半就消失殆尽了,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鄙人拙见,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