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lectrum 于 2015-9-24 00:46 编辑
首先非常感谢论坛,给了我这个远离DIY多年的‘老’菜鸟一次参加测评的机会。
序章
测评一款产品,最方便的方式当然是跑分,但很多时候跑分并不能体现出实际使用的价值。我的第一块SSD是三星的840 EVO,第二块是金士顿的V300(异步内存款),虽然跑分千差万别,但是在当时的体验中,我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差距。事实究竟如何?同是SATA3接口,所谓的‘旗舰级’,‘性能级’,‘入门级’,和‘坑爹级’在使用中有多大的区别呢?
本篇文章以M6V为基准,从‘跑分’、‘应用’、‘开关机及游戏载入速度’三个角度分析了‘旗舰级’,‘性能级’,‘入门级’,和‘坑爹级’产品的使用差距,并加入了机械硬盘作为对比,希望可以让大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获得一些启发。
本次测试的5款硬盘包括:
WD 1T蓝盘: ‘淘宝爆款’机械硬盘,高性价比机械硬盘的代表。很多人认为固态硬盘相对机械硬盘最大的优势在于开机速度,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测评见分晓
Sandisk Extreme Pro 480G: 性价比最高的旗舰级产品,闪迪的‘良心之作’,采用祖传Marvell 88SS8187主控及闪迪自产的第二代19nm 64Gbit MLC颗粒,前阵子美亚神价入手后一直没有时间把玩,今次作为M6V的劲敌加入测试(说一句,作为旗舰产品,至尊超极速真的好丑,特别是不知道为什么,接口方向和正常SSD是反的,对于我这种强迫症患者简直是种折磨)
东芝 RP-SSB 240G: 作为OCZ Vertex 460的马甲产品,此款产品采用了OCZ自家的大脚3主控及亲爹东芝爸爸的19nm MLC颗粒,配合上极佳的做工及质感,个人认为这款产品的性价比非常突出
Kingston V300 120G: ‘懵懂’期购买的产品。凭着10年前对金士顿口碑的印象和‘SSD没有假货’的推断购买的固态硬盘。也是这款固态硬盘让我重新找回了对DIY的兴趣(买完以后没事儿跑了个分,简直把我从懵懂吓成了懵逼)。我手上的这款V300采用了传说中的20nm异步颗粒,跑分之差令人发指,那V300的实际表现到底有多差呢?虽然被很多人批判,但是依靠着金士顿的‘金’字招牌和低廉的售价,依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销量。V300是否可以在体验上接近其他产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Plextor M6V 128G: 男主角最终压轴登场!作为浦科特寄予厚望的入门级产品,M6V采用了慧荣SMI-2246EN主控及东芝15nm Toggle MLC原厂颗粒,由于主控颗粒粒对比浦科特目前的主力战将M6S皆有一定程度的缩水,M6V是一款更注重性价比、面向入门级市场的产品
测试平台:
Intel E3-1231V3
Asus B85 Pro Gamer
Avexir Core DDR3 1600 8G*2 @ 9-9-9-24
微软默认ACHI驱动
开箱
除了松下以外,浦科特和闪迪都仅提供了‘乞丐版’包装。虽然目前大部分的机箱都有2.5寸的硬盘槽,但是还是强烈建议SSD厂商可以适当的送一些类似的实用工具:)
合影(金士顿包装已经找不到啦):
M6V包装正反面特写:
真的只有这一点东西!!
跑分
这次从主角开始:)M6V:
M6V with Plexturbo(这里AS SSD的分数问题我会在‘出现的问题’章节中指出):
M6V满盘:
V300:
RP-SSB:
Extreme Pro:
WD蓝盘:
下表为所有数据统计,方便大家阅读:
总结:未开启PlexTurbo的M6V展现了和其标称速度相当的实力,作为一款入门级的SSD,基本与预期相符,值得注意的是,M6V在对使用体验影响相对较大的读取测试中表现出色,令人刮目相看。而PlexTurbo,作为‘鸡血’,没有让人失望,但其跑分水平较大的随机性让我对这项技术依然持保留意见。当然,最另人满意的莫过于M6V的满盘跑分成绩,在残酷的AS-SSD和Crystal Disk Mark中基本没有任何掉速,交出了一份超出期望值的答卷。
其他几款产品中,金士顿令人十分失望,连续写入速度甚至不如西数蓝盘。而RP-SSB出乎意料的,在对比中丝毫不逊于旗舰级的至尊超极速,在写入项目中甚至保持着整体的领先。
整体来看,除了金士顿在一个项目上表现实在太差外,固态硬盘在性能上完美的碾压了机械硬盘。
应用
提到应用,首先当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PC Mark,为了使测试的结果‘跟得上时代’,本次测试采用了最新版本的PC Mark 8。由于篇幅所限,我将所有的测试结果用附件放入贴中,关于数据本身,大家可以看章节最后,总结部分的表格。
M6V.pdf
(41.98 KB, 下载次数: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