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回放测试牛刀小试,四块硬盘实用性能测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Essence 发表于 2014-11-29 20: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15533|回复数:31
本帖最后由 Essence 于 2014-11-30 10:18 编辑

怎样的SSD测试方法才是最科学与最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PCEVAer,当然也曾让小编感到困惑。从最初的考察持续读写速度,到后来的考察4K随机速度和随机队列速度以及IOPS,大家在不断探索考察SSD性能的最佳方式(学挖掘机到底哪家强?)。总的来说,当前的SSD测试方法有以下三大类:

极限带宽测试:


通过人为的生成各种压力负载来测试SSD的所能达到的最大理论带宽,包括持续读写、4K随机读写、4K随机队列读写等等。当然前边这些都只能被称为理论成绩,因为大家都明白跑分和实际使用不是一回事,SSD实际使用中面对的IO压力与极限带宽测试中的模拟负载全然不同:读取和写入往往是同时进行;存取的数据块大小各异,并不局限于16MB和4KB这些测试中常用的大小;读写压力经常是间断出现的,SSD有很多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同时也会有一些爆发存取的时候。

实际应用掐表测试:


既然理论测试不靠谱,那么自然而然的大家倾向于自己动手测试不同程序加载和打开所用的时间,用秒表计时来对比不同硬盘的性能差异。不过由于人工掐表计时精确度不高,不同SSD在一些应用测试中的时间差异原本就比较小,最终结果很可能会因误差过大而变得没有意义。另外每次运行应用时系统后台进行的背景数据读写情况不同,也会干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比如测试A盘时正好赶上Windows Update在后台下载更新补丁或是杀毒软件后台扫描文件,而到了测试B盘时却没有碰到上述情况,那么测试结果就可能发生偏差。

记录-回放测试:


测试实际应用性能本身是一个正确的路子,只是人工测试不能很好的控制测试误差和保证每次测试数据的高度一致性。那么基于记录-回放的测试方法就成了当前最好的手段。我们知道PC Mark的存储性能测试就是基于记录-回放模式的,通过在每张SSD上回放相同的测试过程,并由电脑来计时,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误差,保证了测试准确性。美中不足的是,PC Mark存储测试的测试项目有限,很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经常使用的应用,也就不能完美反映自己使用中体验的差异。

幸运的是PCEVA已经拥有了全新的记录回放测试手段,浴室在Intel 730的评测中曾提到的nBenchmark就是基于这套方法来进行的,不过今天向大家展现的并不是按nBenchmark测试标准进行的。此次我们将使用记录-回放方法测试几个简单而又常见的实际应用性能。

测试平台:
CPU:Intel Core i5 3570K @4.2Ghz(所有节能全关)
主板:技嘉Z77X-UD3H
内存:金士顿HyperX Savage 8G*2 @1600Mhz
电源:海韵X-FL400
显示器:Dell P2314H
SSD1:OCZ Vector 150 240G(系统盘,记录盘)
SSD2:OCZ ARC100 240G
SSD3:浦科特M6Pro 256G
HDD1:希捷 2TB(7200转,单碟1TB)
系统:Windows 7 Ultimate 64Bit
驱动:Intel RST 12.9

测试项目1:Windows 7启动


系统启动速度是很多朋友喜欢测试的项目,系统启动过程硬盘IO以读取为主,虽然总量不大但是并发IO数量多,SSD的开机速度明显比HDD更快。使用底层记录工具记录了Windows 7启动过程,从驱动加载到进入桌面的过程,硬盘占用率高。


整个记录过程中队列深度为1的时间占比为35%,最高队列深度达到500.


存取范围分布:读取为主,且随机读取为主,并发IO较多


OCZ Vector 150 240G    8.559098秒
OCZ ARC100 240G      9.292519秒
浦科特M6Pro 256G    8.029831秒
希捷2TB             80.444740秒

此次记录启动过程的是小编日常使用的Windows 7系统盘,使用时间已经有2个月以上,未做特别优化。在希捷2TB机械硬盘上的记录回放时间达到了80秒,由于回放过程是无分区状态直接写入,并没有磁盘碎片问题的困扰,HDD和SSD之间如此之大的差距也难怪用过SSD之后大家就很难再承受HDD的缓慢了。

在三块SSD之中,除了用于记录实际使用过程的OCZ Vector 150之外,其他两块SSD都在测试开始之前进行了Secure Erase操作恢复出厂态。系统启动时间最大差异发生在OCZ ARC100和浦科特M6Pro之间,不过差距也仅有1秒多一点,如果手工使用掐表计时也很难精确区分。

测试项目2: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快速扫描


在机械硬盘时代,一旦使用杀毒软件开始扫描文件,整个系统响应速度就会严重变慢,除了CPU占用率高之外,磁盘IO资源被消耗殆尽也是系统卡顿的重要原因。虽然现在杀毒软件都已经增加了游戏模式,检测到游戏运行时不会执行定时扫描任务,不过还是有网友提出要保障在杀毒同时游戏不卡。对于SSD来说杀毒速度更多时间是受到CPU性能制约,杀毒过程中磁盘占用率并不是很高:


IO请求队列深度在95%的时间内等于1,不过这并不代表机械硬盘的表现会好。


因为存取的文件在位置范围上分布很广,机械硬盘仍会被低下的寻道速度所拖累。


OCZ Vector 150 240G    76.515982秒
OCZ ARC100 240G      73.027098秒
浦科特M6Pro 256G    74.927876秒
希捷2TB             195.110516秒

炮灰选手依旧是希捷2TB机械硬盘(唉,出现在SSD测试当中,就是陪太子读书的命啊),花费了两倍以上的时间才完成了记录回放过程。OCZ ARC100在这轮测试中力压浦科特M6Pro取得头名,成绩甚至比Vector 150还要更好一些,当然我们无法排除记录和回放过程中SSD内部GC和磨损平衡等操作造成误差的原因,也或许是A19闪存以及ARC100在固件调教上的特殊策略起了作用。

测试项目3:Chrome浏览器启动和打开常用网页


相信很多人和小编一样,每次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除了登录QQ之外就是打开浏览器,戳开固定的几个网站来查查快递、看看新闻、逛逛论坛。此次记录了打开Chrome浏览器并快速点开8个最长浏览站点的过程,等所有网页完全打开后停止。这里透露一下小编经常访问的8个网站:PCEVA(大家一起来,我爱PCEVA~)、淘宝网(双11剁手成果斐然)、网易(评论经常比新闻更有趣)、淘宝二手(最近蹲点看摄影器材)、京东商城(黑东还我奶茶妹!)、百度首页(内事不决问度娘,外事不决先翻墙~)、CNBETA(虽然最终没有成为码农,却也有一颗码农的心~)、支付宝。

选择点开最常用网站的目的是因为小编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我们最常访问的网站容易固定在一个范围之内,而浏览器也会在本地缓存大量网站素材以便让再次打开时的速度更快,打开常用网站的过程会需要读盘加载缓存,考察打开常用网站的速度对SSD测试比较有参考价值。(如果测试打开第一次访问的网页,网速是主要决定因素,小编的6M小水管就要输给乃们了…)

下图可以看到,启动Chrome浏览器带来的IO负载基本限于刚开始的2秒内,剩余时间内点开网页带来的读取网页缓存的磁盘压力就比较小了,当然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一定差异。



Chrome作为一个速度比较快的浏览器,自然就是要充分发挥系统每个部件的能力,虽然队列深度等于1的情况占据了接近50%以上,更快的队列存取性能还是有机会得以发挥的:


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绿色条状,这代表是Flush缓冲区刷新操作,Flush缓冲区刷新将强制把磁盘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回硬盘才能继续。非常频繁的缓冲区刷新操作对于机械盘来说可能也会疲于奔命(实际回放过程目前尚不支持Flush回放)。



OCZ Vector 150 240G    20.590309秒
OCZ ARC100 240G      21.410986秒
浦科特M6Pro 256G    20.641795秒
希捷2TB             67.465199秒

这里要做一个解释,我们记录的过程是持续到所有网页完全打开为止的,虽然希捷2TB的回放时间高达67秒以上,但这并不意味着使用希捷2T机械硬盘需要等待67秒才能浏览网页,实际上Chrome在加载网页过程中并不是等所有网页素材(图片、动画等)都加载完成才显示页面的,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机械硬盘用户将承受持续时间较长的磁头寻道声。

测试项目4:战地4加载过程


虽然种种阻力之下战地4这样的游戏只能以灰色形式存在,不过还是有大量玩家喜欢在多人模式中战个痛快。记录内容为双击打开游戏到出现Press Enter提示为止。

小编也是在整理测试数据准备码字时才发现下图悲催的一幕:整个游戏加载后半程几乎都是没有磁盘IO负载的,那么这个时候游戏在做什么呢?当然是CPU和GU处理前边已加载的数据并建立各种模型啦,游戏加载毕竟不仅仅是Loading读条一种内容。小编认为完整的记录这40秒过程才更能反映整个游戏加载耗时。



嗯,队列深度为1的比例达到了接近90%,意味着加载过程很少有并发IO出现。


Battlefield 4加载过程中的存取区域更为集中,看起来就像是连续读取的。


寻道距离统计图标也印证了上面的猜测,有接近20%的存取是对连续LBA位置进行的。完全不需要磁道间寻道的连续存取,是机械硬盘多么美好的理想~



OCZ Vector 150 240G    38.795149秒
OCZ ARC100 240G      38.199678秒
浦科特M6Pro 256G    38.233281秒
希捷2TB             56.025380秒

得益于持续存取比例的提升,千年倒数的希捷2TB机械硬盘也终于迎来有比较有面子的时刻,这次终于没有被甩出一圈的时间~而在3块SSD之间则比较难分胜负,下次或许应该选择一个场景加载过程,这次记录的启动到菜单的过程读取量有些偏小了。

测试项目5:剑灵加载过程


小编苦于找不到上古世纪的激活码,只好来测剑灵的加载过程,却又赶上了晚上剑灵服务器排队。测试记录的是点击开始游戏到人物选择界面的过程。

腾讯的客户端一直被骂渣优化,服务器更是被戏称为小霸王,不过开启剑灵客户端的这个过程负载还算是不小的,乃们有时候也得看看自己电脑是不是小霸王哈~



加载过程中队列深度多数情况下保持在1的最低水平上,没有太多并发读取,也就意味着凡事必须一个一个来,处理完一项过一项,半点急不得。



OCZ Vector 150 240G    41.510617秒
OCZ ARC100 240G      38.389825秒
浦科特M6Pro 256G    38.362885秒
希捷2TB             80.535609秒

这次希捷2TB机械硬盘又是被套一圈,看来配块固态硬盘对于网游来收还是有用的,虽然SSD不会提高帧率,但在大场景和多人激烈对战需要即时加载材质文件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前提是网速要给力,唉又戳到痛点了)。

四块硬盘五项测试,这次对记录-回放测试方法的小试就到此为止了,谢谢各位看官支持。固态硬盘充分释放了IO瓶颈,家用日常操作的IO负载相对较小,各种固态硬盘都表现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当然由于主控、颗粒以及固件算法的差异,即便在轻负载使用环境下不同SSD的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异。过去由于测试手段的不足,大家难以精确衡量各种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差距到底有多少,只好倾向于使用各种压榨性的测试手段,又陷入了极限带宽测试的误区。不过有了记录-回放测试方法之后对于真实应用性能的精确测试成为可能(诸如升级高端固态硬盘能让我开机/打开软件/进入游戏快多少),大家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实用性能,从而进一步去评价“实用性价比”(值不值得买)。

影响SSD测试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不同测试方法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大家带来最为完善与有价值的测试。因测试方法尚不完善,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纰漏,如果大家有更多测试方案和建议欢迎回帖提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活跃度 +5 收起 理由
ageofjava + 5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2#
暴疯狂笑 发表于 2014-11-29 21:35 | 只看该作者
没有SSD不幸福,可惜很多人还是对固态硬盘的好处认识不到。。。

这个测试比较有说服力,直观!
3#
水银灯 发表于 2014-11-29 22:4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把此贴转到小白聚集的地方会有什么效果
4#
einstein86 发表于 2014-11-30 00:14 | 只看该作者
用过SSD之后大家就很难再承受HDD的缓慢了。

感觉还是把承受改成接受比较顺口?

SSD的优势必须是明显的。即使没有200-300%的优势也至少有90%,是不。
5#
cv006ance 发表于 2014-11-30 00:53 | 只看该作者
总结起来就是,从机械硬盘换到SSD可以大幅缩短PC的短板,相同Flash颗粒、相同容量的SSD之间差距不大。
还有,看过其他评测,IMFT颗粒的SSD,容量在120/128G和以下的时候连续写入性能不强,也就180-220MB/s左右,还是尽量买Sandisk-Toshiba这家ABL架构的颗粒的盘,连续写入性能不俗。

点评

日常用起来差别不大。 等onfi3.0普及就好了。  发表于 2014-11-30 09:25
6#
iFive 发表于 2014-11-30 09:28 发自PCEVA移动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人都误解ssd就是提升开机速度用的。。
还有人在贴吧误导多个sas的机械盘做raid不比ssd差。。
顿时无语。

PS:版主帮我删除下上面重复的点评吧。
7#
Valkyrie1996 发表于 2014-11-30 10:2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思路。传统跑分无用。更加全面的研究方法探寻,才是值得我辈学习关注的。

提一个问题,与大家一起学习……

Lanparty UT P45主板上,ICH10-R(SATA300) + 对应的最终版11.7 RST驱动。

自用三个硬盘:
三星840Pro 128G(21nm老版,最新60固件)浦科特M5Pro 128G(TYPE-C新版,当时最新的1.05固件)
浦科特M5P 256G(TYPE-A老版,当时最新的1.05固件)
X25-E 64G(50nm SLC华丽货,8860最新固件)

健康度100%,各自累积写入量都不超过2.5T。


都做过系统盘(几十个网页同时开,)、也都做过从盘(游戏加载、Paradox变态历史模型疯狂S/L)。
但不论哪一种组合,都是X25-E的卡顿概率(以及每一次延迟的时间),明显少于三星840Pro和M5P(这俩货倒是差不多……)

一开始以为是SLC光环的心理效应……
但后来“盲听操作”(一个人换盘、一个人使用,并不事先告诉用的是那个盘,也禁止自己去测试查看,使用一周问结论。),结论依旧。
X25-E在每次(一周)内,也都照样会有卡顿,但就是少于840Pro和M5P。
X25-E的规格,连TRIM都不支持的……

单纯用SLC光环解释,似乎证据不足,也缺乏原理支持。

更关键的,缺乏一种可以推广的、有说服力的测试卡顿/延迟的手段。
我自己是在几十个网页、后台BT、在线视频中,每感受到卡顿,就+1个黑星记录(主观色彩强);以及Paradox游戏时的统计(这个更加客观。每当超大军团对战、全球大规模混战,以及月底结算时,都会卡顿,但不同硬盘的卡顿力度不同。)
8#
板砖财 发表于 2014-11-30 11:04 | 只看该作者
看样子好像是某些不得了的商业机密,似乎没有介绍个人实践的方法啊
9#
固特异轮胎 发表于 2014-11-30 13:01 | 只看该作者
ocz的arc 100是A19的颗粒么?

点评

ARC100是Barefoot M10主控配A19颗粒  发表于 2014-11-30 13:07
10#
起航 发表于 2014-11-30 15:59 | 只看该作者
很科学的测试
11#
gudubendan 发表于 2014-11-30 16:20 | 只看该作者
太深爱
12#
jyst 发表于 2014-11-30 18:32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不要出现“小编”这两个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到这两个字就讨厌。

点评

此小编非彼小编,且看是哪里的小编 - -  发表于 2014-11-30 19:53
13#
蓝天翔燕 发表于 2014-11-30 21:49 | 只看该作者
12年用上M4以后,从此自己的电脑不上SSD不幸福,给别人的机子也会配上SSD作为可选配件,让对方根据预算决定是否添上SSD
14#
边际风雨 发表于 2014-12-1 08:57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测ps之类的明显

点评

测试不是为了拉大差距而找特定条件以偏概全,而是为了反映各种情况下真实差距  发表于 2014-12-1 11:37
15#
Suser 发表于 2014-12-1 15:51 | 只看该作者
暴疯狂笑 发表于 2014-11-29 21:35
没有SSD不幸福,可惜很多人还是对固态硬盘的好处认识不到。。。

这个测试比较有说服力,直观! ...

现在固态硬盘128G的价格都在400内

已经击破内心价格壁垒.

只是没尝试过带来的快感,无法承受同样的价格由容量1T变成0.1T....
16#
apples 发表于 2014-12-2 00:16 | 只看该作者
有SSD就是任性,从不看开机时间
实用党
17#
vslonet 发表于 2014-12-3 10:35 | 只看该作者
有UEFI的话干嘛老纠结开机速度....这不算什么重要价值吧
SSD最主要的价值就是能大幅提升软件应用的效率,不是什么跑分.
18#
yzy193993 发表于 2014-12-3 14:12 | 只看该作者
网速我们无法保证,只能在其他可以提高的地方想想办法了唉
19#
sunrie 发表于 2014-12-3 16:03 | 只看该作者
这种测试好,不过希望测试方法能覆盖广一点,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20#
硬件是一门学问 发表于 2014-12-4 16:43 | 只看该作者
我测过一个金维胜和西数1t。加载极品18、孤岛3、使命10游戏时间差距不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