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开启左侧

第12代酷睿处理器:i9 12900K、i5 12600K评测

[复制链接]
橙黄鼠标 发表于 2021-11-4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数:22244|回复数:21
本帖最后由 橙黄鼠标 于 2021-11-4 22:26 编辑

全文接近一万字,完整阅读需要30分钟。
建议跳转文库阅读你喜欢的章节:http://www.pceva.com.cn/article/5802-1.html



英特尔于北京时间10月28日正式发布第12代酷睿处理器,再次打出了“全球顶级游戏处理器”的称号,上次用这个称号的还是第10代酷睿处理器,而10代酷睿处理器和锐龙3000的游戏性能竞争结果,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数。这次英特尔能不能兑现诺言呢?咱们来看首发评测。



12代酷睿处理器首发型号为i9 12900K(F)、i7 12700K(F)、i5 12600K(F),均采用intel 7(10nm Enhanced Super Fin)工艺,配备UHD770核显,处理器基础功耗125W。i9 12900K采用8个性能核+8个能效核配置,16个核心24个线程,性能核单核最大睿频5.2GHz,全核睿频4.9GHz,三级缓存30MB,首发零售价4999元;i7 12700K采用8个性能核+4个能效核,在i9的基础上屏蔽了一组能效核,12个核心20个线程,性能核单核最大睿频5.0GHz,全核睿频4.7GHz,三级缓存25MB,首发零售价3199元;i5 12600K采用6个性能核+4个能效核,在i7的基础上屏蔽了2个性能核,10个核心16个线程,性能核单核最大睿频4.9GHz,全核最大睿频4.5GHz,三级缓存20MB。


架构介绍

第12代酷睿处理器核心代号“Alder Lake-S”,采用“Golden Cove”和“Gracemont”两种架构的混合设计,是英特尔最近10年最大的架构变革。英特尔将“Golden Cove”核心称做“P-Core”,意指“Performance Core(性能核)”,专为单线程和轻度多线程而优化,提高游戏性能和生产力性能。“Gracemont”核心则被称做“E-Core”意指“Efficient Core(能效核)”,为提高多线程性能而优化,降低后台任务对前台应用的影响。



P-Core(性能核)支持超线程设计,一个核心有两个线程;E-Core(能效核)不支持超线程设计,一个核心仅有一个线程。两者之间的混合搭配,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可灵活的使用在移动平台甚至低功耗移动平台。在桌面平台,混合架构的搭配同样灵活。酷睿i9 12900K采用8P+8E设计,酷睿i7 12700K采用8P+4E设计,酷睿i5 12600K采用6P+4E设计。



Alder Lake-S的混合架构设计很容易让玩家联想到ARM架构的大小核设计,但英特尔表示这有本质上的不同。ARM架构的大小核是为了省电而设计,Alder Lake-S的混合架构则是优化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一方面减少后台任务对前台应用的影响,让P-Core达到更高的睿频;一方面在保持能效比的前提下,提升处理器多核性能。总的来说,E-Core的存在是一种为性能而优化的取舍,强调能效比的同时最大化单核性能和多线程性能。



要达到以上目标,英特尔还需要精确调配核心与应用的分配。过去,这项任务通常通过系统完成。现在,这项任务通过硬件和软件共同完成。英特尔在Alder Lake-S核心中内嵌了一个控制器,叫Intel Thread Director(ITD线程调度器),它可以实时反馈处理器的前端负载、缓存队列、解码器负载、分支预测、读取储存单元状态等给Windows 11判断,再由系统对负载进行调度,整个流程仅需短短的30微秒完成,而单纯依靠系统完成,这个过程需要100微秒以上。



举个例子,当用户使用PR剪辑视频时,开始阶段由处理器P+E Core处理。这时候进入导出渲染阶段,用户点开了LR制作封面或其他图片,PR由前台转入后台,E-Core全面接手,P-Core则负责LR的图像编辑任务,这样保证了工作的继续进行,同时也不会让前台任务出现卡顿,带给用户最佳的使用体验。




英特尔将P-Core的Golden Cove架构誉为未来十年里处理器的算力跃进,推高了处理器单核性能的天花板并降低延迟。Golden Cove架构有三个亮点可以总结:更宽、更深、更智能。



前端指令解码器由4位增至6位,每周期解码宽度从16Bit提升到32Bit,分支预测器也更智能、更精确,与其配合的是更大的L1指令转换缓冲条目(iTLB),4K条目由128个提升至256个,2M/4M条目由16个提升至32个,L2分支目标缓冲器(L2 BTBs)也从原来的5K条目增加至12K,是目前业内最大的(Zen 3:6.5K)。微操作缓存(Op-cache)队列也提升至8个,单线程条目数由70条增加至144条,多线程条目数由70条提升至72条。




重命名/重定位寄存器每个时钟周期可接收6个微操作(OPs),执行发射端口由每周期10个提升至12个(Zen 3为10个),重排序缓冲区(Reorder Buffer)也由352个条目增加至512个条目,是Zen 3架构的2倍,整数单元结构与上代基本保持一致,但数量有所不同,共有5组ALU单元和LEA单元,ALU和LEA单元相较Cypress Cove架构各增加一组。



浮点单元部分结构相差不大,但新增了两组加法专用运算器(FADD),用于接替乘积运算器(FMA)的轻载加法运算。专用单元(FADD)更节能且延迟更低。



缓存流水线中,AlderLake架构增加了一个Load(加载单元)&AGU(地址生成单元)的专用发射端口,每周期可执行加载操作从2次提升到3次。
*SAT=储存单元,Load=加载单元,AGU=地址生成单元



L2二级缓存容量从上代的每核心512KB提升至每核心1.25MB,未命中返回请求从32次提升至48次,有助于提高内存未命中转换TLB区的流水效率。同时英特尔特别提到了“Full-line-Write Predictive Bandwidth Optimization(流水线写入预测带宽优化)”,通过该项技术,Alder Lake可以避免不同核心对内存的重复读写。预计在DDR5上,Alder Lake在内存读写性能上会比AMD的对应产品,具备更高的读写性能。



L3三级缓存由P-Core和E-Core共享,i9总共配置了30MB三级缓存,i7配置了25MB三级缓存,i5配置了20MB 三级缓存。



其他部分,Alder Lake-S同时支持DDR4-3200MHz和DDR5-4800MHz内存,市面上的Z690主板会有DDR4插槽和DDR5插槽两种规格,购买的玩家需要认真看清楚,以免出现买了DDR5内存,却配了个DDR4主板的乌龙事件。在11代酷睿Rocket Lake架构中,英特尔推出了内存控制器的分频模式:Gear1和Gear2模式。12代酷睿Alder Lake-S同样采用相同设计,并且增加Gear 4模式,为以后的高频DDR5内存做准备。Gear 1模式基本对应DDR4 3200MHz-3600MHz档位,Gear 2对应DDR5-4800MHz-7200MHz,Gear 4对应7200MHz以上频率,短时间内Gear 4没有用武之地。基本是DDR4玩家用Gear 1,DDR5玩家用Gear 2的情况。




与内存相关的XMP技术也进化到了XMP 3.0规范。可能很多人不知道XMP技术其实是英特尔的专利技术,很多AMD平台XMP都会另起名字,比如叫D.O.C.P之类的,XMP的内存也会写“兼容”AMD平台,以此规避专利。

XMP 3.0支持3个厂商配置、2个玩家自定义配置,并且支持由玩家对XMP存档进行命名。什么意思呢?通常我们开XMP,一些高频内存会有两档频率配置,比如一档4800MHz,一档4400MHz之类的,XMP 3.0就能支持三个配置。玩家自定义配置,则是类似于海盗船这张截图所示,可以通过驱动自定义内存的XMP设定,方便玩家超频后将设定保存进内存,再也不需要刷SPD。



针对内存超频,英特尔还在12代酷睿上推出了“动态内存频率技术”,可以理解为内存的节能状态,有负载的时候内存频率提升到设定值,没有负载的时候,内存自动降低频率和电压到默认状态,以此降低发热和功耗。




Alder Lake-S拥有16条PCIe 5.0通道和4条PCIe 4.0通道,前者通常用于显卡的PCIe插槽,后者通常用于直连处理器的固态硬盘,另有8条DMI 4.0连接Z690芯片组,芯片组下行12条PCIe 4.0通道和16条PCIe 3.0通道。在12代酷睿和Z690平台上,大家可以看到PCIe 3.0、4.0、5.0共聚一堂的场面。另外目前PCIe 5.0的设备基本为0,包括固态硬盘、显卡最快都得明年推出,PCIe 5.0目前还是战未来的状态。



12代酷睿的功耗定义也有所不同,除了原有的PL1和PL2档位,新增一个Maximum Turbo Power(MTP)档位,i9 12900K=241W,i7 12700K=190W,i5 12600K=150W,实现性能最大化输出,预计大家拿到的零售主板,默认状态都会保持MTP档位。


处理器细节

第12代酷睿处理器的评测包外包装突出了“为次世代游戏打造”的主题,暗指Alder Lake的DDR5、PCIe 5.0、混合架构等特性。



置于包装盒顶部的是ADL-S核心的结构图,位于核心中部占据大量面积的是8个性能核,性能核左侧有四个小核紧挨着的是能效核,三级缓存均位于中间。



背部也是一个Alder Lake,不过是位于华盛顿州真正的Alder Lake,众所周知英特尔的核心代号全是曾经真实存在的湖。




11代酷睿处理器的长和宽都是37.5mm,属于正方形芯片。12代酷睿处理器虽然宽度同样是37.5mm,但长度由37.5mm增加至45mm,长度提高了7.5mm,就变成了长方形,也算是打破英特尔多年来的正方形芯片设计传统。


测试平台介绍


处理器:intel Core i9 12900K、i5 12600K
主板:ASUS ROG MAXIMUS Z690 HERO
内存:Longsys FORESEE DDR5 4800MHz C40
显卡:MSI RTX 3080 Ti SUPRIM X 12G
硬盘:KingSton KC310 960G/PLEXOR PX-2TM10PG
散热器:ROG RYUJIN II 360@LGA 1700
电源:Enermax Revolution 85+ 1050W

评测使用的主板是华硕ROG的MAXIMUS Z690 HERO主板,散热器则是ROG的高端RYUJINⅡ360水冷散热器,目前这款水冷已经推出了对LGA1700扣具的官方支持,之前购买了华硕的水冷的用户,现在可以去微信ROG会员小程序申请LGA1700扣具。




MAXIMUS Z690 HERO主板采用20+1相供电设计,每相均搭配一颗英飞凌DrMOS,每颗最大支持90A的持续电流输出,20相供电理论上可提供1800A的最大电流输出。四根DDR5内存插槽,最大支持容量128GB,最高支持DDR5-6400MHz内存的超频频率。处理器插槽支持LGA1700和LGA1200两种孔距,完美兼容上一代散热扣具,即使不升级处理器扣具也能使用。



2根PCIe 5.0插槽共享x 16带宽,第一条插槽速率为PCIe 5.0 x 16速率,当第二条PCIe插槽有设备时,两条插槽速率为PCIe 5.0 x 8 + x 8。第三条插槽速率为PCIe 4.0 x 4。三个M.2插槽,位于处理器插槽下方的M.2_1插槽支持PCIe 4.0 x 4速率,下方两个M.2插槽左边的M.2_2支持PCIe 3.0 x 4速率,右边的M.2_3支持PCIe 4.0 x 4速率。



每个M.2插槽均支持华硕Q-Latch锁扣,通过旋转操作完成固态硬盘的拆装,非常方便。




第一条PCIe 5.0插槽设计了Q-Release按钮,通过物理按键连接PCIe卡槽,一键拨开PCIe插槽卡扣,实现轻松拆装高端显卡。旁边是前置USB 3.2 Gen 2 x 2 接口,支持最高20Gbps速率,可通过旁边的6Pin接口给前置USB Type C接口提供最大60W的充电功能,支持QC 4+协议。




ROG HYPER M.2拓展卡,如果将这张拓展卡安装在主板的第二根PCIe 5.0 x 8插槽,左边的M.2插槽位就能拓展出一个M.2 PCIe 5.0 x 4速率接口。因为12代酷睿的PCIe 5.0 x 16通道只支持x 8 + x 8通道拆分,所以当ROG HYPER M.2拓展卡接入处理器的PCIe 5.0通道时,仅有左边的M.2接口能用,右边的接口被禁用。如果将这张拓展卡安装在第三根PCIe 4.0插槽,两个M.2位都支持PCIe 4.0 x 4速率。



最后来看看背部接口,从左到右分别是CLEAR CMOS键、Flash Back键、HDMI2.1接口、USB 2.0 x 2(黑色,包含一个Flash Back USB接口)、雷电4接口x 2、RJ45 2.5Gbps有线网卡接口、USB 3.2 Gen 2 10Gbps Type A接口x 6、USB 3.2 Gen 2 10Gbps Type C x 1、Wi-Fi 6E无线天线接口、3.5mm音频输入/输出与光纤S/PDIF输出接口。




江波龙DDR5-4800MHz CL40 16GB x 2套装内存,采用镁光D8BNJ颗粒,集成PMIC供电模块,符合JEDEC DDR5标准。


处理器基准测试
写在基准测试前。本次评测涉及6颗处理器、2种内存类型,测试数据相当复杂,出于时间和文章篇幅的考虑,有部分测试不会跑完所有项目,仅验证问题和分析结论,望大家见谅。同时,因为Windows 11是未来系统的大方向,如无特殊说明,测试环境以Windows 11为主,望大家知悉。

基准测试部分,我们先说结论再具体分析。i9 12900K的多核性能相较开了PBO的锐龙9 5950X略显不足,差距大约在6%-7%左右,和关了PBO的锐龙9 5950X基本相当;单核性能相较锐龙9 5950X,不管开关PBO,都大幅度超越,领先大约15%-25%,优势巨大。i5 12600K多核性能和单核性能都超过锐龙7 5800X,多核性能领先大约5%-15%左右,单核性能领先大约10%-20%。

我们先看基准测试的Super Pi部分,i9 12900K和i5 12600K理论上跑Super Pi比锐龙5000强的多,但有两个客观因素影响了最终成绩,其一是DDR5内存延迟相对较高,而Super Pi对DDR5带宽的提升并不敏感,对延迟比较敏感。其二是DDR5起步就是Gear 2模式,而5950X跑在FCLK 1:1模式下,类似于英特尔的Gear 1模式,Gear 1模式有助于Super Pi成绩的提高。在两个客观因素均对12代酷睿不利的情况下,12900K和12600K跑出的成绩依然比5950X和5800X略高或基本相当。

3DMark CPU PROFILE可以测试不同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下的处理器性能。单线程1T性能测试,12900K比5950X快14%,12600K比5800X快9%。多线程MT性能测试,5950X拥有32个线程,在CPU PROFILE MT测试分数更高,比12900高7%。12600K虽然屏蔽了2个P-Core、4个E-Core,但多线程性能依然比8核16线的5800X快5%。7-Zip测试跑的是AES-256加密算法,Zen 3架构运行AES-256算法有着奇高的效率,因此12900K和12600K在这项测试均不如其竞争对手。CPU-Z Bench的测试情况与3DMark类似,多线程,12900K不如5950X,12600K比5800X快;单线程是全面领先的局面,分别领先21%和15%。

内存与缓存部分,12900K和12600K搭配DDR5-4800MHz内存,读写性能比5950X和5800X搭配DDR4-3600MHz内存快30%-45%左右,延迟则分别慢30%和38%。缓存部分的测试成绩似乎都有点不正常,按逻辑推导,12代酷睿缓存容量有所提升(L2 512→1.25MB/Per Core,L3→30MB),缓存流水线也有所改良(AGU&Load单元、发射端口增加),缓存性能应该提高才对,但目前测出来的数据,12代酷睿相较11代酷睿缓存读写速度均有所下降。另外,锐龙5000因为Win 11的关系,L3跑出来的数据依然不正常,主要问题出现在L3的读写性能上,读取和写入略有提高,复制大幅度下降,5950X的复制更是差了4倍,我认为暂时可以忽略AIDA64 Cache & Memory Benchmark跑出来的缓存成绩。

Cinbench R20/R23测试和其他测试表现差不多,i9 12900K多线程性能比锐龙9 5950X低7%左右,单线程性能比锐龙9 5950X高24%左右。i5 12600K多线程和单线程性能均比锐龙7 5800X高15%-20%。X264 FHD Benchmark比较依赖处理器主频,这方面12代酷睿更占优势,12900K和12600K领先5950X和5800X 18%和15%。

功耗上,我们以Cinbench R20基准测试为例,锐龙9 5950X在开启PBO后,i9 12900K功耗表现与锐龙9 5950X基本差不多,均在220W左右的水平;i5 12600K功耗表现比锐龙7 5800X低不少,仅有112W左右,结合它的单核性能表现,有希望成为新一代甜点级游戏处理器。


处理器游戏性能测试

处理器的游戏性能是玩家十分关注的话题,我们选择了4款单机游戏、4款电竞游戏来进行测试。在四款单机游戏中,i9 12900K均拿下桂冠,成绩分别比锐龙9 5950X高出8%、1.4%、7.1%和5.9%。i5 12600K表现也不错,有三款游戏拿下亚军,成绩分别比锐龙7 5800X高15.2%、3.6%、1.7%,只有古墓丽影:暗影比锐龙7 5800X略低5帧,大约2.5%的差距。在四款电竞游戏中,i9 12900K拿下三个桂冠,平均帧数在绝地求生、守望先锋、CS GO中比锐龙9 5950X高2.8%、9.6%、23%,只有英雄联盟比5950X低了2.9%、比5800X低了8.3%。i5 12600K在电竞游戏中的表现仍需优化,四款电竞游戏的表现都不如5950X和5800X,从监控数据的负载和频率看,12600K的核心频率大部分时间跑在全核睿频(4.5GHz<[url=mailto:\[email\]12900K@4\.9GHz\[\/email\]]\[email\]12900K@4\.9GHz\[\/email\][/url]),负载一半在P-Core、一半在E-Core,如果能将电竞游戏的全部负载分配到P-Core上,性能应该还能提升。



第12代酷睿处理器的架构与之前的X86处理器架构截然不同,P-Core与E-Core的性能存在差异,如果使用P-Core来处理程序,性能有大幅度提升,反之则无法完全发挥ADL-S架构的性能。这是一个非常依赖系统优化和调度的处理器架构,英特尔虽然专门设计了ITD调度器来提升调度的精准性,但ITD更像一个宰相大臣,事无巨细的向系统汇报处理器的状况以及给出调度建议,但最终决策还得系统来决定,有些游戏系统大概还没完全优化,性能就有些偏低。


DDR4 4800MHz vs DDR5 4800MHz
12代酷睿处理器同时支持DDR4与DDR5内存,主板规格也分为了DDR4和DDR5板型,两种内存方向的选择是玩家必然关心的问题。我们想办法弄到了支持DDR4内存的华硕TUF Z690-Plus WiFi主板进行DDR4部分的测试,但因为时间关系和一些客观原因,只进行了部分测试,未能完整评测。同时,目前Z690 DDR4的BIOS版本未能完全优化,内存超频能力并不突出,没能跑出Z590+11900K时的内存频率和时序,费劲功夫也只能以DDR4 4800MHz 20-30-30-52 2T的时序稳定运行,希望能给大家的选购提供一个参考。

AIDA64 Memory Benchmark,相同频率下,DDR5 4800MHz有着显著的带宽优势,读写性能比DDR4 4800MHz分别高出16%和10%左右。延迟方面,DDR4 4800MHz比DDR5低6.8纳秒,大约8.7%的差距。


DDR4 4800MHz和DDR5 4800MHz的游戏性能差距非常小,不管是电竞游戏还是单机游戏,平均帧差距最大都没超过4帧,基本可以认为不管是DDR4 4800MHz还是DDR5 4800MHz对游戏性能都没太大影响,但是7Zip这种比较吃内存的偏生产力、比较吃内存的应用,会拉开较大的性能差距。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理清楚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内存延迟≠游戏性能。我们经常看到游戏玩家会对内存超频,尽量收紧小参换取更低的内存延迟来提高游戏性能。当你系统的其他硬件变量一致时,这种方式确实能获得一定的性能提升。

什么叫系统里的其他硬件变量一致?
例如你用的是同一个系统、CPU、主板、显卡、固态等等,当这些东西相同时,对内存进行超频收紧小参,那游戏性能的提升是一定的,区别只是有多大。DDR4和DDR5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硬件框架,你既没法让DDR4长出两个通道,也没法让DDR4的Bank Group和Bank数量翻倍,同样也没法让DDR5处于和DDR4相同的时序环境中,仅通过比较时序来断定性能是没有意义的。举个例子,体质雕一点的4770K都可以5GHz,但12代酷睿能以4GHz以下频率轻松击败4770K,因为这两颗CPU压根不是一套硬件架构,仅对比频率毫无意义。同理,DDR4和DDR5的架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远比DDR3升级DDR4来得要大,仅看时序,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仅以时序来判定内存的游戏性能,那我们应该回归DDR2时代。(滑稽表情)

对于DDR4和DDR5怎么选?
我认为在预算足够的情况下,能选购DDR5平台就尽量选购DDR5平台,目前首发的DDR5-4800MHz仅是一个起步,地位类似于DDR4时代的2133MHz内存,而4800MHz对于DDR4内存却几乎走到了终点。当然,有些超频玩家可能会说DDR4有三星 B Die,好一点的跑4800 C17都没问题。确实,DDR4处于工艺末期,良率和成熟度都超过DDR5,能跑出频率高+小参紧的参数,但我认为其一能超到这个频率的内存和玩家都是凤毛麟角,其二DDR5也有工艺成熟的时候,每逢这个时期都是频率和时序的极致期,亦如当年DDR3 3200MHz+的频率也有CL9的颗粒,但现在超频玩家已经舍弃了它们,换内存的成本总比换平台的成本低吧?


E-Core对性能有影响吗?

我们在文章中的ADL-S架构篇说过,E-Core与ARM的小核有着本质区别,E-Core的存在是为了优化多核与单核性能,在前台由P-Core处理时,E-Core会负责后台任务,在多线程满载时,E-Core也会参与多线程任务。我们通过BIOS设定将E-Core全部关闭,对E-Core开关的性能差异进行了测试。从3DMark CPU PROFILE测试中,可以看到12900K关闭E-Core后,除了单线程性能没有明显差异,2线程到16线程以及最大线程,性能均有一定程度下降,验证了E-Core对于多线程性能是有提升的。




游戏部分,关了E-Core后,单机游戏和电竞游戏呈现不同的结果。绝地求生比默认设定低了5帧,古墓丽影:暗影比默认设定高了3帧,这个差距很小很小,但多少有一点。我认为关了E-Core后,多线程性能会略有下降,处理器负载高的应用,性能也会下降;处理器负载低的,可能本该被调度到E-Core的部分因为E-Core被关闭,运行在了P-Core上,性能反而略有提升。


生产力性能测试


Alder Lake-S的ITD线程调度器会分析用户每一次点击带来的处理器负载,并将分析结果提供给Windows 11的调度程序,告诉系统哪些核心是空闲的,哪些程序需要更高的性能,哪些后台任务需要更高的优先级,都能通过ITD线程调度器和系统的调度程序完成分配,让程序和硬件拥有更好的性能一致性。在ITD的计算模型中,大多数应用属于0类,不需要额外的优先级调度,Adobe的生产力应用属于1/2类,需要额外的调度,提高应用优先级。



在Adobe PhotoShop PugetBench测试中,i9 12900K和i5 12600K以明显的性能优势超过锐龙9 5950X和锐龙7 5800X,领先幅度分别在17%和5.1%,即使是6C+4c的i5 12600K成绩也比锐龙9 5950X和锐龙7 5800X高。从测试结果和测试过程的负载看,ITD线程调度器和Windows 11的配合,让PS的负载集中在P-Core上,加上P-Core强大的单核性能,12代酷睿的生产力性能有了显著提升。



Adobe Premiere Pro是主流的视频剪辑工具,对于多核心性能和内存性能要求都较高,本来我的预计是5950X跑PR仍然有优势,但实际测出来的成绩却是一个阶梯式的结果。i9 12900K比锐龙9 5950X快5.7%,12600K比锐龙7 5800X快10.4%,P-Core+E-Core+ITD调度器的组合在生产力应用上发挥的效果简直好的惊人。


12代酷睿的功耗与温度表现

处理器的功耗与温度表现,我们使用AIDA64 FPU进行测试。12代酷睿处理器不支持AVX512指令集,发热量和功耗都尚可。i9 12900K进行15分钟的AIDA64 FPU高负载测试,功耗最高达到223W左右,处理器平均温度84.4度,P-Core核心频率4.9GHz,E-Core核心频率3.7GHz,核心电压1.208V。



i5 12600K同样进行15分钟的AIDA64 FPU高负载测试,功耗最高达到110W左右,处理器平均温度63度,P-Core核心频率4.5GHz,E-Core核心频率3.6GHz,核心电压1.119V。



待机功耗测试在系统设定为最高性能、不允许休眠和息屏的状态下进行测试,需要说明的是12代酷睿集成了ITD调度器,无需额外的电源计划也可以进入更高的节能状态,而且从节能状态进入高性状态,响应速度极快。



总的来说,12900K的满载功耗与开了PBO的5950X相当,功耗在223W左右,搭配一个高端水冷散热器,核心温度在85度左右,且待机功耗逆天,1秒以内就从最高睿频降至500MHz的节能状态,功耗仅仅几W,和开了一个台灯差不多。12600K的满载功耗比5800X略低20W,功耗在110W左右,搭配中端风冷散热器也够用,核心温度在63度左右,待机表现同样优秀,仅仅5.6W,比12900K还略低一些。


超频测试

12代酷睿的超频和以前略有不同,处理器似乎存在AVX倍频上限或者电流上限,类似AIDA64 FPU、Prime 95这种AVX重载测试,即使解锁了温度墙和功耗墙,也不能超过全核睿频+3个倍频的范围。例如12900K进行AIDA64 FPU烧机,最多只能跑5.1GHz,12600K只能跑4.8GHz,目前BIOS没看到有相关解锁设定,同时对于电流方面的sensor似乎也不支持,搞不清楚为什么FPU会被锁频。其他测试例如Cinbench R20/R23、Prime 95 non AVX都可以跑,所以这次稳定性测试我们改为使用Prime 95 non AVX进行稳定性测试。



先看i9 12900K,我们使用的是华硕ROG的MAXIMUS Z690 HERO主板,这张主板支持AI超频、处理器体质评分,我们这颗U体质分86分,算是中上体质的处理器。






12代酷睿处理器不太建议大家以固定倍频的方式超频,建议以睿频负载的方式超频,同时尽量以低核心电压高防掉压的设定来超频,核心电压尽量不要超过1.35V,保持在1.25V-1.30V左右最佳。我们这颗U设置的是P-Core双核和单核倍频5.4GHz,双核以上倍频5.2GHz;E-Core 固定倍频3.9GHz,核心电压设置1.31V,防掉压Level 6,进行20分钟的Prime 95 Small FFTs non AVX模式烤机,核心电压1.217V,处理器表面温度85度左右,处理器功耗271W左右,稳定通过测试,没有触及温度墙。






i5 12600K体质分61分,P-Core双核和单核5.1GHz,双核以上5.0GHz;E-Core固定倍频3.9GHz,核心电压设置1.25V,防掉压Level 6,进行20分钟的Prime 95 Small FFTs non AVX模式烤机,核心电压1.208V,处理器表面温度76度左右,处理器功耗165W左右,稳定通过测试,没有触及温度墙。




性能提升幅度看图,12900K的超频空间其实还不错,CPU PROFILE最大线程和单线程成绩,相较默认提升5.2%和3.2%。Cinbench R20多线程突破11000分,单线程突破800分,相较默认提升5.3%和4.3%。



最后再上一个CPU-Z跑分给大家参考。




Kingston FURY 野兽(Beast)DDR5-5200MHz内存是支持XMP技术的超频条,属于Beast野兽产品线,配备金属外壳进行辅助散热,定位中端主流产品。



在本次评测中,我们使用金士顿这套Kingston FURY 野兽(Beast)内存用来测试内存超频,开启DDR5-5200MHz的XMP后,内存读取速度从75GB/s提升至81GB/s,写入速度和复制速度从69GB/s提升至73GB/s,延迟从78.1纳秒降至75.5纳秒。



我们在MAXIMUS Z690 HERO+12900K平台上初步尝试了手动超频内存,将Kingston FURY 野兽(Beast)内存超频至DDR5-5600MHz,内存读取速度提升至86GB/s,内存写入和复制速度提升至78GB/s,内存延迟降至68纳秒。从超频结果看,12代酷睿目前DDR5-4800MHz的内存时序都非常保守,属于JEDEC的规范频率和时序,DDR5-5000MHz+的内存才是性能爆发点,能让内存写性能进一步提升、延迟进一步下降。


总结


第12代酷睿处理器被英特尔称作最近十年处理器架构最大的变革,采用“Golden Cove”和“Gracemont”两种架构的混合设计,P-Core专为单线程和轻度多线程而优化,提高游戏性能和生产力性能,应该是目前单核性能最强的处理器核心;E-Core专为提高多线程性能而优化,降低后台任务对前台应用的影响,让玩家获得更智能的前后台应用体验。英特尔设计这样的混合架构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处理器想要有突出的单核性能表现,核心规模必须做的非常大,但核心规模做大了又要做多核还需要兼顾发热量和功耗问题其实非常困难。混合架构是一个折中的取舍选择,一方面强化单核性能,在一些需要单核性能的应用比如PhotoShop、游戏方面,用P-Core强大的单核性能来处理;一方面需要多核的应用,用E-Core来补足,同时还能设计良好的线程调度流程,让两种核心架构分别处理不同的负载流,平衡功耗和发热量。英特尔虽然在去年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但技术底蕴还在,仅仅一年就推出12代酷睿打了一把漂亮的翻身仗,两家又进入龙争虎斗的局面。如果说AMD掀起了一场多核战役,那英特尔的12代酷睿是不是掀起了一场单核战役?

从评测结果看,i9 12900K不管是基准测试、游戏还是生产力应用测试,性能表现都十分出众,单核性能远超Zen 3架构的锐龙5000处理器,多核性能也可以和锐龙9 5950X掰掰手腕,加上PCIe 5.0、DDR5、更智能的前后台应用工作模式等等新特性,可以说是我近年评测用的最舒服的一颗处理器,i9 12900K也对得起英特尔给它的“全球顶级游戏处理器”的称号。i5 12600K面向主流级产品,单核性能和多核性能同样出众,在基准测试和生产力测试部分,超越5800X不少,但游戏性能可能由于初期优化不够,只能咬住5800X的尾巴,略有些遗憾。不过结合它2299元的售价,加上只有110W的功耗表现和发热较低的特性,普通玩家用着也挺省心,可以当作是一颗体验新架构的处理器。

这篇评测应该是我们写过内容最多、篇幅最长、探讨方向最深的首发评测,有许多选题因为时间的关系被去掉,略有些遗憾。在首发评测后我们还会找时间一一重启,再做更多更深度的评测,来研究12代酷睿的性能表现、技术特点。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PCEVA后续的评测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橙黄鼠标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eikeime 发表于 2021-11-4 22:11
所以 跑分 是 开了 pbo 还是没开的,
我看有的评测5950x stock 也就 12900k 一半的功率。 ...

开了,5950X开PBO后和12900K功耗差不多,表格有标注。
橙黄鼠标  楼主| 发表于 2021-1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pphiuyt 发表于 2021-11-4 23:54
+200mhz的PBO还是?   这代酷睿还有熔断和幽灵漏洞吗?

没加,就enable而已。
橙黄鼠标  楼主| 发表于 2021-11-7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橙黄鼠标 于 2021-11-7 01:37 编辑
团结 发表于 2021-11-6 15:33
在这个买不到显卡的时期不是应该测一下核显是什么水平么,看是直接上显卡还是将就一下继续等 ...

32EU跟上一代区别不大。。。想看的翻翻11900K的评测+10%-20%的性能就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