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三款TLC SSD横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Essence 发表于 2015-9-21 2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26253|回复数:41
本帖最后由 Essence 于 2015-9-21 22:20 编辑

以Slicon Motion和PHISON两大台系厂商发力TLC SSD主控为开端,在近几个月市场上掀起了TLC SSD新品上市的浪潮,这些TLC SSD新品效能如何,是否值得购买,耐久度又是否能够经得起考验?为此我们选取了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三款TLC SSD新品进行本次横评:OCZ Trion 100 240G、影驰铁甲战将240G和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

东芝Q300与OCZ Trion 100完全相同因此不再单独测试。

硬件方案介绍:

Toshiba TC58NC1000GSB(应用于OCZ Trion 100及Toshiba Q300)


OCZ Trion 100与东芝Q300使用的Toshiba TC58NC1000GSB是Phsion-PS3110-S10主控硬件搭配定制固件而来。PS3110使用四核心八通道设计,最大纠错能力BCH 120bit/2KB。

与PS3110主控搭配的闪存为TH58TEG9UDKBADE,东芝A19nm 原厂特挑体质TLC,128Gb Die,Toggle DDR 2.0 400MT/s接口,ECC纠错基本需求为60bit/1KB,Page为16KB,Block为4MB,2个Plane,4Die封装组成64GB单颗的容量。PCB为单面设计,4颗闪存组成256GB,扣除二级OP后成为240GB可用容量。PS3110方案设计的SLC Cache容量普遍不大,OP空间更多是用来优化写入寿命。

PHISON PS3100-S10C-12(应用于影驰铁甲战将240)


PS3100-S10C-12是PS3110-S10-X的四通道版本,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

影驰铁甲战将240上使用了第三方封装的东芝A19 TLC闪存,8颗闪存分布在PCB的正反两面。

Marvell 88SS9189/9190(应用于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及闪迪X300)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120G与240G容量使用Marvell 88SS9190主控,480G与960GB容量使用Marvell 88SS9189主控,这主要是由于高容量版本对通道与CE数量的更多需求。关于这两款主控Marvell并没有公开介绍具体硬件特性。Marvell不为其主控提供配套固件,对于SSD厂商的开发能力有较高要求。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应用了nCache 2.0多级缓存算法提升爆发写入性能,此外On Chip Copy技术能够在最少主控干预的条件下完成数据的折叠和展开,有助于提升SLC与TLC形态的转换效率。为满足TLC闪存对于纠错能力的需求,闪迪在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上使用了名为Multi Page Recovery(M.P.R)的多页恢复技术,该技术使用基于Page尺寸的内部RAID纠错,用以处理ECC引擎无法纠正的数据错误。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240G使用了一颗来自美光的外置DRAM缓存芯片,编号为D9QNP,运行频率DDR3 1600Mhz,容量256MB。闪存颗粒是闪迪与东芝合资工厂生产的第二代19nm制程TLC闪存,单颗实用容量64GB,PCB正反面共4颗组成256GB,扣除OP空间后成为240GB容量。闪迪X300与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的区别就是X300没有扣除二级OP,相应的SLC Cache容量也比同级至尊高速二代要小一些。


测试平台:

CPU:Intel Core i5 3570K@4.2Ghz(所有CPU节能特性关闭)
主板:技嘉Z77X-UD3H
内存:金士顿Savage 8G*2@1600Mhz
硬盘:浦科特M6S 256G(系统盘)
显卡:AMD Radeon HD6770
系统:Windows 7 64位旗舰版
驱动:Intel RST12.9

理论性能测试项目:

Txbench:

OCZ Trion 100 240G:



影驰铁甲战将240: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


Txbench默认的512MB测试区块使得所有TLC SSD都能够跑在SLC Cache容量内,基本反映了轻负载使用下的理论性能。


4KB 随机队列读写理论测试

此测试目的是为了试探SSD的并发优化程度和IOPS封顶数值。测试方法是全盘快速格式化后用Iometer 1.1 (Pseudo随机数据模型)填充满全盘LBA,然后测QD1 ~ QD32的读取数值,每项1分钟取平均值。写入部分则是全盘格式化后生成8GB LBA测试块。





稳定态离散度测试

使用IOMeter进行4KB QD32 随机写入离散度测试,时间5000秒。测试方法是全盘快速格式化后用Iometer 1.1 (Pseudo随机数据模型)填充满全盘LBA,设置4KB QD32 , 4KB分区对齐,随机写入100%,1秒记录一次采样,5000个采样一共5000秒。离散测试主要是用于给需要在持续高负载且对写入延迟需求很苛刻的使用环境下作参考之用。

OCZ Trion 100 240G稳定态平均IOPS为3077。



影驰铁甲战将240稳定态平均IOPS为2251。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稳定态平均IOPS为2535。


单从离散度分布来说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表现最好,若从稳定态平均IOPS来看则是OCZ Trion 100 240G最高。

SLC Cache验证测试:

OCZ Trion 100 240G在SLC Cache用尽后持续写入速度约为120MB/s:


OCZ Trion 100 240G的SLC Cache大小约为1.5GB:


影驰铁甲战将240在SLC Cache用尽后持续写入速度约为85MB/s:

影驰铁甲战将240的SLC Cache大小约为1.5GB: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在SLC Cache用尽后持续写入速度约为230MB/s: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的SLC Cache大小约为7.4GB:


记录回放测试项目:

PC Mark 7测试

OCZ Trion 100 240G:



影驰铁甲战将240: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


PC Mark 7 1.4版存储测试包括两个成绩,其中RAW成绩是指如果回放过程完全无视空闲时间,进行全速回放所得到的成绩。电脑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很多IO空隙时间,这部分空隙时间中有很多是CPU或其他部件工作所需的等待时间,在实际使用中是无法进行压缩的,RAW成绩其实就是绝对理想状态下无视CPU与程序执行效率,存储子系统压力最大化的表现,更像是理论带宽测试,标准成绩则更接近实际使用体验。

在本次TLC SSD横评当中我们有机会看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RAW成绩比标准成绩低的情况。TLC SSD使用SLC Cache来优化突发写入性能,但在重负载使用条件下SLC Cache可能会耗尽并进入强制GC阶段影响性能,在使用PHISON PS3110方案的OCZ Trion 100与影驰铁甲战将240上我们都看到了这种情况,他们更适合正常家用轻负载使用,而不是重负载全力压榨的使用条件。对于PS3110方案来说,240G容量型号配备的1.5GB左右的SLC Cache稍显过小。


PC Mark 8存储测试

OCZ Trion 100 240G:



影驰铁甲战将240:


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


OCZ Trion 100 240G与影驰铁甲战将240的PC Mark 8存储测试评分属于典型的入门级表现,而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则已经能够接近主流级SSD产品。

从PC Mark 8存储测试各子项成绩来看,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 240G依旧在绝大多数项目中取得领先,不过各个SSD之间的成绩并没有拉开太多,即便是最慢的盘在实际使用中也不会有明显需要等待的感觉。


PCMARK 8扩展存储测试之性能一致性部分(稳定态家用环境性能)

这个测试主要是给家用最恶劣环境下的性能参考。(全盘不留任何剩余空间,禁用了Windows文件系统缓存跑纯RAW模式)

高负载写入压力并非TLC闪存SSD的设计使用条件,PC Mark 8扩展存储测试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一个稳定性考察项目。



Essence Benchmark V2记录-回放测试

作为试验性的测试项目,Essence Benchmark并未加入到日常单品评测标准流程当中,而是仅作为横评中使用。为了充分发挥记录-回放测试的可自定义灵活性,Essence Benchmark的测试脚本内容也会随时变化以反映最新软件使用条件下的IO磁盘压力。在Essence Benchmark V2当中,使用闪迪至尊超极速Extreme Pro 240G作为记录盘,测试平台硬件设置保持不变,软件环境更改为Windows 10专业版,磁盘控制器驱动使用Windows 10默认的storachi。记录-回放测试软件使用的是IPEAK SPT(Inte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Kit - Storage Performance Toolkit)。

Essence Benchmark V2将Windows 7启动测试更新为Windows 10启动测试,新增两个软件安装测试:Office 2013、上古世纪游戏客户端。游戏加载测试项目改为上古世纪网络游戏加载。取消了IO压力过小无法区分差异的Chrome网页浏览测试。



在Essence Benchmark中,我们不再考察吞吐带宽之类的理论性能指标,而只关心完成相同IO存取操作所需的时间,以此评估不同SSD在特定使用条件下的影响。TLC SSD普遍使用SLC Cache来提升突发写入性能,但当SLC Cache在重负载写入条件下耗尽时性能会有明显跌落,因此在这次横评中我们加入了两个偏重写入的程序安装测试,以尽可能的展现各种家用条件下的性能差异。Office 2013安装测试中读取量5.63GB,写入量3.71GB;上古世纪客户端安装测试中读取量16.35GB,写入量24.74GB。

△上古世纪安装过程存取位置序列



△Office 2013安装过程存取位置序列


两个安装测试脚本记录的是安装程序与安装目录位于同一个SSD上的情形,读取与写入操作混合进行。


△上古世纪客户端安装过程累计读写数据量



△Office 2013安装过程累计读写数据量



产品点评与总结

为减少用户对TLC寿命的担忧,OCZ为Trion 100标明了各容量推荐写入量,其中240GB型号推荐写入量为60TB,相当于在3年保修期内每天可写55GB,原厂级的寿命保障可充分满足各种家用使用需求。影驰铁甲战将240则是本次横评TLC SSD产品当中价格最为低廉的型号,399元的定价成功触及了消费者的心理价位,然而其颗粒品质依然存疑,后续我们将对三款参评SSD进行高温烘烤加速耐久度测试。闪迪至尊高速二代Ultra II充分展现了TLC也可有高性能的表现,作为高端TLC SSD,价格上也和一些入门级MLC SSD产生了重叠,这使得用户在入门SSD购买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对于TLC SSD而言,入门级120GB容量无法有效利用闪存成本优势冲抵主控、DRAM外置缓存等固定成本,因而难以和MLC SSD拉开足够的价格差距。而在500元左右的240GB型号TLC SSD也要面临建兴ZETA 256G等MLC SSD在价格上的强力挑战,原本TLC最有机会取得优势的大容量型号方面,480G容量级又将遭遇海淘闪迪至尊超极速的冲击。TLC SSD要想赢得市场,一方面需要足够的可靠耐久度信心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在性价比上充分证明自身价值。随着主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耐用度问题已经不是原厂TLC SSD的最大阻碍,我们认为对待TLC SSD既不应当作洪水猛兽般抵制,暂时也不提倡所有人选用,特别有高负载写入需求的使用条件,这种情况下TLC SSD的表现依然不如同价位MLC SSD。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yy0c 发表于 2015-9-21 23:0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TLC 是未来,值得关注。
3#
WYJ 发表于 2015-9-21 23:06 发自PCEVA移动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浴室大大,希望在加入三星850evo,多个TLC对家庭用户使用要求不高的选择
4#
evev 发表于 2015-9-21 23:16 | 只看该作者
120g成本优势不明显,但是对拼的入门档MLC通道数用的少,那爆发速度1xx完败TLC,应该是个优势吧
然而并不是很有卵用。。。。。价格拉不开宁愿选MLC,淘汰拿来当机械盘的迅雷,临时档浏览缓存之类的缓冲盘靠谱太多
5#
lacsiess 发表于 2015-9-22 08:3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写入到了85MB/S真心太低了吧
6#
McLaren 发表于 2015-9-22 09:19 | 只看该作者
480G开始我才考虑TLC
7#
mkmk891 发表于 2015-9-22 09:35 发自PCEVA移动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性能表现符合价格,399,499,599(699?)
8#
doymll 发表于 2015-9-22 09:41 | 只看该作者
经过论坛的科普。。我已经对ocz 东芝 闪迪深深的爱,当然黑科技的intel也是
9#
印第安纳琼斯 发表于 2015-9-22 09:4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认为对待TLC SSD既不应当作洪水猛兽般抵制”

反正我当然要抵制,决不允许TLC在市场上生存。

一是抵制厂家TLC产品无耻的定价,二是抵制厂家妄图把TLC“正常化”“常态化”的阴谋。
10#
overthink 发表于 2015-9-22 1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verthink 于 2015-9-22 10:19 编辑

120G不建议TLC,性价比低,容量太小对耐久性是个考验,240G以上可以考虑,如果我买的话,480G起
11#
applelovekula 发表于 2015-9-22 11:18 | 只看该作者
不过TLC的普及真是近在眼前了。。
12#
google7458 发表于 2015-9-22 11:59 | 只看该作者
等tlc推出廉价T盘再考虑搞来做游戏盘,低容量的就算啦!
13#
Y6-0785 发表于 2015-9-22 12:37 | 只看该作者
Ultra II 优势明显,可惜价格下不来。
铁甲战将持续写入85MB/s,低得有点吓人,还不如机械盘,虽然读取和随机写入肯定还是比机械盘好得多,价格也确实便宜。
14#
jon722 发表于 2015-9-22 12:44 | 只看该作者
印第安纳琼斯 发表于 2015-9-22 09:49
“我们认为对待TLC SSD既不应当作洪水猛兽般抵制”

反正我当然要抵制,决不允许TLC在市场上生存。{:1_454: ...

坚决同意
15#
tedsun 发表于 2015-9-22 13:26 | 只看该作者
Y6-0785 发表于 2015-9-22 12:37
Ultra II 优势明显,可惜价格下不来。
铁甲战将持续写入85MB/s,低得有点吓人,还不如机械盘,虽然读取和随 ...

Ultra II 240G,某东529,没比OCZ贵几个钱啊
Trion100 刚上市的时候曾经限量特价399,有没有这回事啊?还是我记错了?

16#
tedsun 发表于 2015-9-22 13:29 | 只看该作者
印第安纳琼斯 发表于 2015-9-22 09:49
“我们认为对待TLC SSD既不应当作洪水猛兽般抵制”

反正我当然要抵制,决不允许TLC在市场上生存。{:1_454: ...

没用啊,除非你不买SSD,继续用HDD
现在MLC都在涨价,你买不买都是中了厂家圈套

17#
kkess 发表于 2015-9-22 13:58 发自PCEVA移动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Y6-0785 发表于 2015-9-22 12:37
Ultra II 优势明显,可惜价格下不来。
铁甲战将持续写入85MB/s,低得有点吓人,还不如机械盘,虽然读取和随 ...

温柔点用别把slc cache一下干完就见不到85啦,读取速度还是有的,系统盘用用问题应该不大,毕竟读多写少
18#
印第安纳琼斯 发表于 2015-9-22 1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印第安纳琼斯 于 2015-9-22 17:07 编辑
tedsun 发表于 2015-9-22 13:29
没用啊,除非你不买SSD,继续用HDD
现在MLC都在涨价,你买不买都是中了厂家圈套

怎么没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团结,拧成一股绳,就能创造人间奇迹。

即使像你说的买哪个都是中圈套,那为什么我们不选个自己想跳的坑,而偏往厂家最希望你跳的坑里跳?

而且用户也不是死心眼,要是TLC 1T明天敢卖1000块,我明天就敢买一块。


我们要警惕的是厂家一步步密谋的首先TLC也不太坏,然后TLC也还可以,慢慢地TLC也不赖,最后我们都爱TLC。简单地说就是让我们听惯、见惯TLC,并且选择TLC,甚至相信那些TLC主控成本高的鬼话。进而达到颠倒黑白,为所欲为的目的。

19#
tedsun 发表于 2015-9-22 17:16 | 只看该作者
印第安纳琼斯 发表于 2015-9-22 15:59
怎么没用?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团结,拧成一股绳,就能创造人间奇迹。

即使像你说的买哪个都 ...

想法是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

看看4:3-->16:10-->16:9,我就是不造,你能奈何?
显示器还是零售市场占比比较大的了,SSD更多的销量在OEM市场。

20#
jsx53520 发表于 2015-9-22 18:22 | 只看该作者
要是能加入2个相同价位的MLC作为参考对比较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