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消费级SSD测试 - OCZ ARC 100 120GB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neeyuese 发表于 2014-10-6 01: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18875|回复数:13
我们知道OCZ已于去年底被东芝收购,重整旗鼓的OCZ把原本臃肿的消费级产品线大幅度简化后,只保留了Vertex系列(原主流产品线)和Vector系列(原旗舰产品线),上次测试时在总结时我提到:从这次我测试的Vertex 460产品和Vector 150产品来看,刚被收购后的OCZ还没有精力靠固件来拉开产品之间的性能差距,2款产品的性能实在是太接近了,区别应该只是保修和原厂颗粒体质筛选造成的官标耐久度吧。

那么继上次测试后2个多月后的今天,本次测试的产品就是OCZ入门级的新系列ARC 100,也是搭配自家Barefoot 3 M10主控加东芝新A19nm颗粒的新品,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款入门级产品到底如何。

开箱部分:

OCZ ARC 100 120GB包装





包装很简洁,纸盒子里就个塑料架子和说明书。

盘体正面



新LOGO很好看,螺丝在贴纸下方

反面标签



贴纸标记了盘的型号,序列号,固件版本号和电压电流等信息。

拆开螺丝







120GB型号反面没有颗粒,正面8个颗粒,主控上有散热胶。

去掉散热胶的PCB正面



8个闪存颗粒,1个缓存颗粒,主控是Barefoot 3 M10。

PCB反面





没有闪存颗粒,就1个美光缓存和电源电路部分。


技术部分:

Barefoot 3主控介绍:




图中为:OCZ依靠之前收购的Indilinx和PLX技术团队研发最终自主开发成功的SSD主控Barefoot 3系列,通过TSMC 65nm GP工艺流片后的成品。



这颗Barefoot 3主控内部搭载了一颗负责主机控制部分的ARM Cortex处理器和另一颗负责闪存控制部分的由OCZ自主设计的Aragon 32位协处理器,工作频率400Mhz,支持SSD特有的RISC指令集优化,能在单周期下执行大部分指令与跳转,(意味着在高负载时能提升IOPS,低负载时能降低延迟)- 有部分复杂指令,需要多个周期来执行,例如除法指令等。主控内置SRAM和外置内存控制器优化和维护部分采用的是第三方Synopsys公司的专利技术和系统软件,支持搭配外置DDR2/DDR3大容量缓存到最大1GB。主控为提高SSD耐久度支持硬件BCH ECC,最大纠错能力为44随机bits每1KB。硬件支持内部数据随机化处理(Randomizer)- 作用为打乱数据,使得0和1均匀分布来降低读写干扰(2xnm工艺以下颗粒保证耐久度需求功能之一)。支持ONFI/Toggle闪存接口(当然现在是都Toggle接口了,御用东芝颗粒嘛)。

上面的主控是Barefoot 3主控原型,在旗舰级产品上使用(右下角Vector字样)。那么在新的入门和主流级产品上用的是什么?



入门和主流级的产品上用的是Barefoot 3 的降频版Barefoot 3 M10。OCZ官方说是在功耗和主频上取平衡点,实际上算是Barefoot 3主控Bin 2版,除了频率低点,其他功能和Barefoot 3看齐。

特征总结:

1. Vector 150采用的是纯正的Barefoot 3 M00 主控,其中OCZ自行研发的控制闪存部分的Aragon协处理器运行频率为397Mhz,而Vertex 460和此次测试的ARC 100系列采用的是后出在性能和功耗上取平衡的降频版Barefoot 3 M10主控,运行频率为352Mhz,是为了故意拉开自家旗舰和主流级产品的性能差距。
2. Vector 150采用的缓存颗粒为美光D9PFJ DDR3L-RS-1600MHz CL11工作电压1.35V,Vertex 460采用的是美光D9LGK DDR3-1333MHz CL9 工作电压1.5V,ARC 100采用的缓存颗粒为镁光P9TSH DDR3L-1600MHz CL11工作电压1.35V。120GB和240GB型号均采用2颗256MB缓存(512MB)。(DDR3L-RS也叫DDR3Lm,RS代表Reduced Standby,相比DDR3L功耗更低。)
3. 这次测试的ARC 100采用的闪存颗粒编号TH58TEG7DDKBA4C,这是Toshiba最新的A19nm颗粒,16KB Page,4MB Block,2 Plane,2个Die(64Gb)封装组成16GB容量。
4. 电源电路部分采用的是TI的TPS652510。TPS652510 是一款具有 3 个降压转换器的电源管理集成电路 (IC)。 此器件具有一个内置的斜率补偿斜坡,以防止峰值电流模式控制中的次谐波振荡。集成了高侧和低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MOSFET) 以提供效率更高的完全同步转换。 组装有一个过压瞬态保护电路来大大减少电压过冲。TPS652510 特有一个监控电路,此电路监控每个降压转换器的输出。说简单点就电源电压控制,监控和复位的作用。
5. PCB尾端有类似mSATA的接口是给工厂测试用的。
6. 这次SSD的铝合金壳子轻很多了,成本下降的同时对笔记本用户来说是个福音吧。
7. 壳子上和主控接触点有散热胶,能把热量快速带出,我手摸了下高负载下温度并不太高。
8. 外部4颗螺丝移到了正面贴纸下,内部PCB和壳子底座还有4颗螺丝固定,稳固可靠没问题。
9. 包装精简了,内部就个塑料垫和保修卡说明纸,数据迁移软件没了,带来了成本的进一步下降。
10. OCZ ARC 100是7mm厚度,不带3.5英寸转接架和固定螺丝。

测试部分:

测试平台:

CPU:Intel Core i5-2500(节能关闭)
主板:技嘉P67A-UD4-B3
内存:G.SKILL DDR3-1600 4GB x 2 - 跑1333双通道
系统盘:Intel 520 120GB
系统:Windows 8.1 Pro 64-bit update 1

SSD信息查看和工具软件:



OCZ Toolbox简单易用,SMART,SE,固件升级和手动Trim功能一个不少,反正我是用的很顺手。

基准测试:


PCMARK 7



OCZ的RAW成绩一直都高不起来,这个和固件算法有关系,要爆发力还是要性能稳定?孰优孰劣用户自己选择吧。

PCMARK 8



只能说成绩还成吧,日常应用是感受不到什么差距的。

进阶测试:

QD深度对随机4KB/8KB/16KB/32KB/64KB/128KB/256KB/1MB读写造成的影响(8GB LBA范围)





这个测试主要是给不同QD分布下的随机读写带宽参考。可以看到OCZ ARC 100 120GB的读写性能表现中规中矩不抢眼。

离散分布测试(IOMETER测试大约5000秒)



这个测试主要是给线上交易处理环境等对写入延迟有苛刻需求的做参考。OCZ ARC 100 120GB的离散度表现不是很好,IOPS波动范围比较大,不过做为入门消费级产品来说这个成绩也不算最差的。

PCMARK 8扩展存储测试之性能一致性部分(稳定态家用环境性能)




这个测试主要是给家用最恶劣环境下的性能参考(全盘不留任何剩余空间,禁用了windows文件系统缓存跑纯RAW模式)。例如图中一直不到100的浦科 特三兄弟(写入高压下惨不忍睹)+美光p400m(为了Qos算是把性能整个都放弃了),在性能恢复过程时爆发力突然打了鸡血一样的840 evo(不承认也得承认,确实是为跑分而生的跑分神器),120G和240G一组形影不离的OCZ消费级哥俩(性能平稳)。可以看出ARC 100 120GB在稳定态和恢复形态下表现比Vector和Vertex 460都要好,看来在固件上优化的更“聪明"了。

使用Iometer按照SNIA企业级标准测试全局随机读写分布稳定态IOPS(稳定态企业环境性能-SNIA IOPS Test)



这个测试主要是给企业采购时的全局最恶劣性能参考。OCZ ARC 100 120GB在第六回合就进入了稳定态(第六回合至最后第25回合性能表现全部在误差内),完美通过了稳定态考核。这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里给出的成绩是SSD的最恶劣情况性能,那么企业在采购的时候,就可以把自己的需求用这个成绩来参考而不用担心性能因为读写数据大小和类型不同造成大幅度浮动达不到预期。在服务器里组阵列的话,会失去Trim的能力而影响性能,用这个成绩可以更合理的判断出自己的需求。

使用Iometer按照SNIA企业级标准测试全局随机读写延迟LAT(稳定态企业环境性能-SNIA Latency Test)







这个测试主要是给企业采购时的全局稳定态延迟性能参考。第六轮就进入稳定态,成绩表现也很不错,当然和那些企业级的产品还是没法比。

PCEVA-nBENCHMARK 2014



这个测试是基于我本人机器25天的I/O记录而生成的脚本,采集的是系统盘和数据盘2块SSD的总操作数据量。记录和回放用软件为Intel内部开发的IPEAK软件(关于这个软件的介绍我之后会另开一贴单独说明),这里取了这个名字,其中n代表我的ID:neeyuese首字母。今后我每次有新SSD测试都会测这个项目并加入比较。

我这25天的记录带来了如下操作和数据量(固定值):
读取操作总数:19059716
写入操作总数:17660023
总操作数:36719739
数据读取量:890.83GB
数据写入量:1209.75GB
总数据搬运量:2100.59GB

测试成绩图中要关心的是这3个数值(不同的SSD成绩会不同):
测试总耗时:17小时13分13秒出头。
硬盘忙碌时间:11787.174673秒
平均数据传输率:182.49MB/s

在接近2TB的数据量操作下,这块入门级OCZ ARC 100 120GB有着182.49MB/s的平均数据传输率,表现非常抢眼。

总结部分:

我觉得OCZ ARC 100 系列就是用来取代原本的OCZ Vertex 460系列的,搭配新一代高性能东芝A19nm,再精简一些不必要的包装和配套软件,保证品质和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售价提高竞争力,顺便和旗舰型号拉开性能差距,合情合理。

相比以前的OCZ那些虚标的成绩,从近几款采用东芝颗粒的产品来看,如今的OCZ跟了东芝后一下子老实了很多,让我觉得也很不习惯。希望保持品质,再接再厉,提升品牌声誉,重新找回之前消费级失去的信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活跃度 +5 收起 理由
bssharp + 5 OCZ的骂名很难洗清了

查看全部评分

2#
badaa 发表于 2014-10-12 18:23 | 只看该作者
CZO的產品總算上了正軌了,就是價格一點都不友好
3#
frontwing 发表于 2014-10-12 18:26 | 只看该作者
vector 180还不出来……
4#
zxy356 发表于 2014-10-12 19:06 | 只看该作者
价格不是很友好
5#
guangyunjian 发表于 2014-10-12 21:57 | 只看该作者
...面向入门级消费者的ARC 100 ...提供3年质保,容量有120/240/480GB,价格分别为75/120/240美元
75美元=459.81人民币元
120美元=735.696人民币元
240美元=1471.392人民币元

点评

JD-499/869/1799  发表于 2014-10-13 02:12
6#
naka96 发表于 2014-10-13 21:26 | 只看该作者
京东首发499 考虑入一块,确实在500块内的120GSSD 写入上400 已经是无敌了
再加上手动TRIM,可以看到现在大量的厂商都开始支持手动TRIM ,也说明厂商对于XP使用SSD是很支持的说!而且在XP下SSD被系统干扰的少,VISTA WIN7 WIN8 系统占用了大量SSD的性能
我自己的MACBOOK AIR 东芝240G 超级SSD 700读 600写,用WIN7 都不好,并不是SSD的问题
是WIN7系统需要深度优化才可以发挥SSD的性能,

点评

y神你好……各斑竹何在  发表于 2014-10-14 08:24
7#
沙沙 发表于 2014-10-15 21:14 | 只看该作者
太贵太贵,这价格和东芝爸爸看齐的节奏。。。卖点一般般啊
8#
icesof 发表于 2014-10-20 00:52 | 只看该作者
naka96 发表于 2014-10-13 21:2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深度优化?有详细的说明么? 或者说,这个优化在win8上做了?
9#
wyysoft 发表于 2014-11-25 20:0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nBenchmark,浴室啥时候介绍一下?
10#
ProudWolf 发表于 2014-11-27 15:57 | 只看该作者
纯关注吧,已经团购了一块240G了,够用一段时间了
11#
qfsw 发表于 2014-12-14 23:07 | 只看该作者
浴室大大的评测好高大上啊。。
12#
yuxiaoyu2014 发表于 2014-12-18 17:18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浴室大大,ARC100会不会像Vector 150那样出现负载到一定程度后明显掉速的情况
13#
autume 发表于 2014-12-19 20:43 | 只看该作者
yuxiaoyu2014 发表于 2014-12-18 17:18
请问浴室大大,ARC100会不会像Vector 150那样出现负载到一定程度后明显掉速的情况 ...

主控一样,Vector 150不掉的话为什么要担心ARC100会掉?这已经不是Vertex 4的时代了,OCZ应该已经做了足够多的改进
14#
al1enware 发表于 2015-6-9 09:57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入手ARC100 240G

期待OCZ的华丽转身

之前个人是非常不喜欢这个品牌的口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