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标题: 闲话SandForce——压缩光环的速度增益 [打印本页]

作者: Essence    时间: 2013-1-4 11:32
标题: 闲话SandForce——压缩光环的速度增益
本帖最后由 Essence 于 2013-1-4 11:34 编辑

前面我们提到,ATTO的默认测试模型是完全可压缩,而AS SSD Benchmark的测试模型为完全不可压缩。两款软件走了两个极端,分别表现了SandForce性能的最好与最差情况。非此即彼的极端情况显然不能表现出实用的环境。

从AS SSD Benchmark的Compression Benchmark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到,SandForce的性能表现会随数据可压缩程度的提高而提高。越能压的数据,SandForce处理起来就越能得到更多的速度增益:
[attach]174103[/attach]


由于常用的ATTO和AS SSD Benchmark评分测试都是固定的数据模型,无法测试中间不同压缩率下的表现,今天我们引用XtremeSystems论坛的Anvil’s Storage Utility来进行评分测试:

[attach]174104[/attach]


从Anvil’s Storage Utility(以下简称Anvil)的界面上我们可以看到,Anvil的评分项目包括读写两方面,同时具有4M区块的连续存取测试、4K单线程测试、4K QD4随机存取测试(模拟一般日常应用负载)、4K QD16随机存取测试(模拟高并发重负载)。读取测试中另外多了两项:32K和128K区块读取测试。测试项目比较全面,倾向于应用性能,而非AS SSD Benchmark的4K-64Thrd的倾向理论极限速度(不管你是否能应用到)。

由于不同测试环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绩,Anvil左下角显示了测试的硬件环境,右下角则显示SSD的一些基本信息以及RST驱动版本、4K对齐情况以及当前选择的测试数据模型可压缩度。中间为便签区。

可选择测试数据的可压缩度模型,也是我们选择Anvil的重要原因,点击软件上方的Settings,可以进入设置页面:
[attach]174105[/attach]
红圈内的选项就是测试的数据模型可压缩度:
0-Fill:和ATTO默认情况下一样的完全可压缩类型
8%:数据可被压缩到原有体积的8%(数据库应用模型)
25%:数据可被压缩到原有体积的25%
46%:数据可被压缩到原有体积的46%(应用程序模型)
67%:数据可被压缩到原有体积的67%
100%:数据完全不可压缩(类似于AS SSD Benchmark的情况)

下方的Recreate testfiles each run默认已被勾选,这个选项指每次测试之前都重新生成随机数据,防止测试数据被操作系统缓冲而对测试成绩造成影响。

设置更改后需要点击右下角的“Save Settings”保存,然后点击界面上方的Benchmarks-SSD Benchmark回到测试界面。

在不同可压缩度数据模型下分别测试:

0-Fill完全可压缩:4260分(最佳环境)

[attach]174106[/attach]


8%可压缩率:4162分(数据库应用环境)

[attach]174107[/attach]


25%可压缩率:3543分

[attach]174108[/attach]


46%可压缩率:3269分(最具参考价值的应用程序模型)

[attach]174109[/attach]


67%可压缩率:2779分

[attach]174110[/attach]


100%完全不可压缩:2480分(最恶劣环境)

[attach]174111[/attach]


从Anvil在不同可压缩率下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到,数据越容易压缩,V+200的表现越好。46%可压缩率(系统盘应用)下,V+200的得分是最恶劣的完全不可压缩条件下的1.32倍。


最后,我们加入了一个不对等的测试对手:浦科特M5Pro 128G:
[attach]174112[/attach]

M5Pro对数据可压缩率不敏感,所有压缩率下跑分基本一致


V+200和M5Pro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产品,如此挑战本应毫无悬念,不过SandForce的性能表现和应用环境紧密相关,在8%可压缩率的特殊条件(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模型)下,V+200的得分甚至略微超过了M5Pro。

综上,V+200的性能表现与数据的可压缩率成正比。可压缩率越高,性能表现越好,这正是SandForce压缩的独特魅力。同时由于写入的数据被预先压缩,实际写入到颗粒中的数据量减小,从而产生了耐久度红利,请看下一篇:闲话SandForce——压缩光环的寿命增益。

作者: 111alan    时间: 2013-1-4 12:06
本帖最后由 111alan 于 2013-1-4 12:10 编辑


application居然能压缩到46%...难道SF适合做仓库...
作者: Epic    时间: 2013-1-4 12:13
当时压缩导致成绩欺骗了不少人
作者: ggxuelei    时间: 2013-1-4 12:42
那会OCZ份额还是比较大的,用ATTO成绩标注也是他起的坏头。等买的人回去测试跑不出成绩,他再“指导”用户去跑ATTO自欺欺人。都是给他搞臭的,现在丫知道臭了,甩手不用SF了,烂摊子给别人收拾~
现在包装标注ATTO成绩的还是有,不过都知道在下边注明这是ATTO了
作者: 黄老邪    时间: 2013-1-4 12:46
111alan 发表于 2013-1-4 12:06
application居然能压缩到46%...难道SF适合做仓库...

仓库盘不都是存电影的么,系统盘才放程序呀
作者: frontwing    时间: 2013-1-4 12:50
看来SF盘很适合装系统装软件
下次入个东芝,把program files、我的文档放进去
作者: 大D来了    时间: 2013-1-4 13:54
SF好处在于相对寿命
性能上想不出比马牌好的地方

可靠度口碑已经烂了。。。
作者: ralf_zyq    时间: 2013-1-4 14:49
资金不够的话可以考虑下SF
作者: Essence    时间: 2013-1-4 15:34
大D来了 发表于 2013-1-4 13:54
SF好处在于相对寿命
性能上想不出比马牌好的地方

SandForce提供主控硬件的同时,也提供了全套的Firmware,门槛比较低。
同时相对JMF等其他主控,性能可靠性都也更高,选择的厂商也就比较多。

个别厂商在颗粒质量上玩火造成的问题,不代表SF的可靠度低
作者: Windyson    时间: 2013-1-4 15:43
电影已是不可压缩
作者: 大D来了    时间: 2013-1-4 16:16
Essence 发表于 2013-1-4 15:34
SandForce提供主控硬件的同时,也提供了全套的Firmware,门槛比较低。
同时相对JMF等其他主控,性能可靠 ...

这样子来说,的确SF容易大量出各种牌子的马甲版。。。
无奈OCZ(点名批评)已经做烂了SF的名字,不少消费者也不信SF主控了。。。
作者: ggxuelei    时间: 2013-1-4 16:25
Intel 330 520用SF,已经很提升SF了,据说美光下代也要用SF的?只是迟迟不见踪影
作者: maoyipeng    时间: 2013-1-4 20:46
楼主ssd写入多少了,来个cdi接图
作者: hechengg    时间: 2013-1-4 23:54
这个,Intel也是用的SF,然后330 520这代SSD,掉盘多了很多,到底是SF主控的BUG还是Intel25NM的问题?
作者: xjabdda    时间: 2013-1-4 23:55
期待下一篇~~寿命增益~~
作者: xineohp    时间: 2013-1-5 01:03
hechengg 发表于 2013-1-4 23:54
这个,Intel也是用的SF,然后330 520这代SSD,掉盘多了很多,到底是SF主控的BUG还是Intel25NM的问题? ...

有很多掉盘?

作者: autume    时间: 2013-1-5 10:51
路过学习。。。
@hechengg 这段掉盘王显然是M4啊。。。新固件坑了2个版本了。。
作者: autume    时间: 2013-1-5 10:52
Windyson 发表于 2013-1-4 15:43
电影已是不可压缩

估计用SSD当仓库盘的都是高富帅。。。
作者: hechengg    时间: 2013-1-5 12:53
xineohp 发表于 2013-1-5 01:03
有很多掉盘?

当然是相对于G2时代。
作者: hechengg    时间: 2013-1-5 12:54
autume 发表于 2013-1-5 10:51
路过学习。。。
@hechengg 这段掉盘王显然是M4啊。。。新固件坑了2个版本了。。  ...

M4好歹有个30分钟大法
作者: autume    时间: 2013-1-5 16:44
hechengg 发表于 2013-1-5 12:54 M4好歹有个30分钟大法

新固件出问题好像彻底砖掉的也不少,sf最近倒没见有砖掉的呢
作者: hechengg    时间: 2013-1-5 19:41
autume 发表于 2013-1-5 16:44
新固件出问题好像彻底砖掉的也不少,sf最近倒没见有砖掉的呢

我朋友330已经连着砖了3次了。。。。。。。他说都不好意思电话Intel了。。。。。。。。。。当然,他不混硬件论坛的。
作者: snowhot    时间: 2013-1-6 10:39
SF的SSD多数配的是公版的固件,SF公司本身的固件工程师相对较弱,同时对SSD厂商的后期支持不够,因此SF主控的产品良莠不齐的厉害。
作者: neeyuese    时间: 2013-1-6 11:30
snowhot 发表于 2013-1-6 12:39
SF的SSD多数配的是公版的固件,SF公司本身的固件工程师相对较弱,同时对SSD厂商的后期支持不够,因此SF主控 ...

类似XceedStor 500S SATA SSD 和 CloudSpeed 500 SATA SSD 同是sandforce,但是新增的Guardian Technology之间的区别造成了耐久度的不同?
作者: Copyright    时间: 2013-1-6 18:05
感觉AS的跑分在SandForce上基本没价值了..只盯着不可压缩的变态情况去衡量
作者: evaeva    时间: 2013-1-6 22:58
这个测试软件不错,不知道从哪里下载?
作者: ggxuelei    时间: 2013-1-7 10:32
evaeva 发表于 2013-1-6 22:58
这个测试软件不错,不知道从哪里下载?

http://www.xtremesystems.org/for ... s-Storage-Utilities
作者: evaeva    时间: 2013-1-7 10:45
ggxuelei 发表于 2013-1-7 10:32
http://www.xtremesystems.org/forums/showthread.php?273661-Anvil-s-Storage-Utilities

满目英文,找不到呀...
作者: ggxuelei    时间: 2013-1-7 10:53
5M多,文件太大传不上来。。
作者: Essence    时间: 2013-1-7 10:58
1月3日又出新版RC6了

http://www.ssdaddict.com/apps/AnvilBenchmark_RC6.zip

[attach]174936[/attach]
作者: 武英仲    时间: 2013-1-11 09:22
这个压缩只有速度上的提升吗?
不是应该容量也会提升?

比如60G的SSD
我写入60G的文件
压缩后实际写入30G
那SF还是认为已经写满了?
实际还有30G空余呢!

@neeyuese
作者: neeyuese    时间: 2013-1-11 09:45
武英仲 发表于 2013-1-11 11:22
这个压缩只有速度上的提升吗?
不是应该容量也会提升?

省下的容量是给主控优化用的,不可能给你使用,不然会出现数据完整性错误。
作者: 武英仲    时间: 2013-1-11 09:58
neeyuese 发表于 2013-1-11 09:45
省下的容量是给主控优化用的,不可能给你使用,不然会出现数据完整性错误。 ...

那SF的满盘状态不一定是真的满盘?
要看写入的数据而定?

实际使用时(就装OS和软件)
满盘时应该还剩下不少没写满吧
那速度也会掉得慢点?
作者: neeyuese    时间: 2013-1-11 10:10
武英仲 发表于 2013-1-11 11:58
那SF的满盘状态不一定是真的满盘?
要看写入的数据而定?

什么叫满盘实际没写满?举个例子,对完全不能压的数据再进行压缩,那么可能压缩后占用的空间比原本还要大,速度还要慢,因为你要用另一组元数据去解释(表示)压缩后的数据。而如果能够进行压缩的话,代表写入量比别人少,反映到速度上就是比别人快,读取时候读的比别人少,反映到速度上就是比别人读的快。不要去打容量的主意,那个不是给你用的,是给主控预留的。
作者: snowhot    时间: 2013-1-12 16:34
neeyuese 发表于 2013-1-6 11:30
类似XceedStor 500S SATA SSD 和 CloudSpeed 500 SATA SSD 同是sandforce,但是新增的Guardian Technolog ...

Sorry, 最近忙的快吐血了,很少上来,连潜水的时间都锐减。
Guardian是数字处理,SF的似乎只是电子电路的优化,所以XceedStor是每天0.4倍,CloudSpeed500也只有1.2倍,可是基于Guardian的Optimus入门就是10倍以上,Cloudspeed 1000/1000E是数字处理的SATA,可以到3~5倍以上。




欢迎光临 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https://bbs.pceva.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