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开启左侧

【补档】附加存储与磁盘阵列和硬盘,一些经验和信息搜集

[复制链接]
nighttob 发表于 2014-7-29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数:9458|回复数:6
本帖最后由 nighttob 于 2014-7-29 23:44 编辑

此帖为本人补档,内容经过合并整理并修改,故与原帖不同

本文讨论范围仅限家用和DIY领域。


不是技术文,只是个人经验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所以不会特别严谨,表达上也会有一定跳跃。

参考资料。
仙仙科普系列之Raid,BY:仙仙
关于西数1T黑盘真假的判断,BY:kobe327292007
最基本的MHDD修坏道步骤,BY:浴室
什么是MTBF,BY:仙仙
你的硬盘健康哨兵-Hard Disk Sentinel,BY:nighttob
熟悉的陌生人——说明书,BY:nighttob
Intel告诉你企业级硬盘和消费(桌面)级硬盘的区别,BY:nighttob
高级格式和原生4K扇区,你知道吗?,BY:nighttob

想探探RAID这个坑深浅的同学,可以看看下面几篇。

HighPoint RocketRAID 2720 8盘RAID 5 补充测试,BY:nighttob
各种“软RAID”在日常应用环境下的性能表现,BY:nighttob




为了防止写成流水账,重点被忽视掉,还是直接开篇点题吧——我不建议没有切实需要的情况下使用RAID方案

需求是我一直在说的问题。只有需求与实用相符,才是DIY精神所在。我们为什么会想到用RAID这个方案来,不外乎为了扩容、可靠、性能,这三个需求都不是非RAID不可的。有RAID基本知识的都知道,RAID各种级别中只有RAID 0可以实现100%物理容量,其他级别从1/2到(N-1)/N不等,“丢失”的物理容量变成了镜像和冗余空间。但我们也知道RAID 0是没有任何数据保护措施的,N盘RAID 0以后,其中任何盘挂掉都意味着整个阵列失效,因此在存储上很少有人用。而RAID 1对数据保护最为有利,缺点就是仅限2盘,物理容量利用率最低。RAID 10是RAID 1和RAID 0的结合,突破了2盘的限制,但物理容量利用率依然同RAID 1。最受欢迎的就是RAID 5了,各方面兼顾,但其结构比前几种更复杂,又使不少人有所顾忌。

只是为了简单扩容,直接单盘添加立竿见影,单盘容量、型号不用受其他盘限制。可靠性可以自己手动控制,重要数据可以备多份,不关键数据丢了也不可惜。RAID中整个阵列的总容量取决于最低的一块,同样未来给阵列扩容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一点。还有就是混搭的问题,虽然现在的阵列对此宽容很多,但建议还是用同款盘。RAID的可靠性不仅取决于RAID级别,还有RAID硬件本身。RAID级别的可靠性保障的是盘,而RAID硬件可靠性保障的是整个阵列。不要简单地认为RAID 5可以保障数据,RAID 5谁来保障?阵列本身可靠性无法得到保障的话,何谈阵列里面的数据。这一点同样适用于ZFS等软件解决方案,迁移到任何硬件系统上都能用不代表不会影响存储服务,而且阵列卡同样可以迁移。

最后才是性能。如果是作为附加存储使用,那么性能一定是次要的,不管是直接附加在主机上,还是在LAN上。即使阵列可以跑到1GB/s,你没有可以利用上这个速度的应用,那就是浪费且无意义的。当然,大多数人都以能跑满千兆网的网速为要求,这个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可以满足的。新款硬盘持续速度跑满千兆应该说毫无压力,但用上RAID 5以后能不能跑满就要看RAID硬件的性能了,使用了不合适的硬件可能比单盘性能还惨。

想扩容,买盘是一定的,买完盘要组阵列一定还要花钱的,上面说过,除了RAID 0能利用全部物理容量以外,其他级别都不行。即使你说我用主板板载做RAID,可以说RAID硬件是免费了,但你至少得多买1块盘作为RAID 5中的冗余,也就是"N-1"那一块。这样一来组阵列的成本就要至少高于买单盘,别跟我说你可以用RAID 0。如果是盘霸的话,主板上仅有的6口显然不够用,再添置独立阵列卡也是要花钱的,这个价格就有高有低了,买的不合适可能给自己造成很大麻烦。

把一堆盘组合成一个阵列,显然要比单盘使用,结构上更复杂。这也意味着用户需要了解更多RAID相关知识以及不同RAID硬件特有的一些细节,对用户的电脑水平要求更高。较为复杂的系统,也就比简单系统更容易出现问题,如果用户无法驾驭,这就会给使用中造成很大麻烦。比如说,阵列掉盘了怎么处理、阵列失效了怎么处理、热备盘的配置、缓存配置、在线迁移,等等。这些只是阵列的问题,还没算上盘的。阵列后面的盘和独立的盘,是有一定区别的。对单盘来说,就两种状况,一 能用,二 坏了。

这样看来,真的需要用RAID吗?合理配置单盘,可以满足正常的存储需要,不论是容量还是可靠性。我不认为盘霸手里的数据都是重要的,即使像我这样的存储强迫症也只有1%的数据十分重要,其他都可以找到替代源,只不过就是再花时间的问题。因此我并不怕坏盘,用我签名里面那句话就是“盘挂了是RP,数据丢了全赖自己”。数据安全是一个习惯问题,RAID并不能让你的数据更可靠。RAID是被动的,它不能改变你的存储习惯。即使是可靠性最高的RAID 1,如果疏于管理,依然会造成数据丢失。当然手欠自己把文件删了,然后还把位置覆盖掉了,这谁也救不了。(咳……我这可不是马后炮,血淋林的教训就在眼前

所以奉劝中了上述几条的“潜在RAID用户”放弃这个计划。我一直把阻止他人跳进RAID这个坑作为一项光荣的事业对待,如果我成功阻止一个人跳坑,我会有满足感。但这绝对不是我用着RAID 5,就用各种手段不让别人用,构筑一种“技术壁垒”。相信我,我没这么无聊,这只是我个人用了近两年的经验和对相关信息整理之后的建议而已。有下决心要跳坑的,我也会帮助你跳好坑,给你分享知识和经验。但你要连跳N坑的,我就无能为力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RAID?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刚性的容量需要,虽然多个单盘可以满足容量的需求,但我是单一大分区强迫症(比如我)。其次自己要有一定技术作为支撑,不论是建立还是使用,以及故障排除,我都有能力搞定。虽然做不到“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办得到”,但有能力获取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也可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有风险承担意识。如之前说的,RAID并不是万无一失的,不论是因为天灾还是人祸导致RAID崩溃,数据恢复不能,自己要能接受并承担。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可以跳RAID这个坑。如果仅仅是为了玩,或者是为了积累经验,仅从技术角度做尝试,这并无所谓。只要不把唯一的关键数据放进去,随便怎么折腾都没事。

如果你决定跳坑,请单独开帖求助,尽量详细地列出你的需求及预算,还有用法。即使是实现同样目标,也是有不同方案的。我相信坚决跳坑的都是有特定需要的,所以求助的时候要写明自己有什么,需要什么。



阵列就说到这儿,下面说无论如何都少不了的硬盘。

由于受到SSD的冲击,HDD目前已经退居二线,在大部分玩家手里作为从盘或者存储盘使用了,别人不敢说,在PCEVA常驻的大家应该多数都是这样了。这里我不讨论“SSD好处都有啥,谁说的多,就给他”,真想学习相关姿势的话,旁边存储区有几十个精华帖都是讲SSD的,这里只说HDD。

虽然说受到SSD的冲击,HDD的主导地位正受到挑战,但实际上HDD一直没少卖过。作为玩家,我们觉得现在有240G级别的SSD足够装大部分日常用到的数据了,冷数据可以放到热插拔/外置硬盘、NAS(或者存储服务器、LAN文件共享)、网盘或者直接在线获取,介于常用和冷数据之间的,再有一两块HDD常驻于主机上。我个人很支持这种做法,事实上我做的还很彻底,日用主机上一块HDD都没有,HDD都在LAN上的存储服务器里。这样做好处是主机很清爽,没有龟速HDD的拖累,不论开机还是运行程序都是高速。特别是对配备阵列卡的盘霸来说,这样做更加是必须的,1分钟多的自检时间不是每次开机都想等的。

当然大部分人不是盘霸,有少数几块HDD存一些大文件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论是旧盘继续发挥余热还是扩容需要新盘,HDD存储都是极具性价比的方案。虽然我们对HDD很熟悉,但却“不会”用HDD了。这么说也许很多人不理解,换个说法就好多了——纠结。为什么会纠结,因为知道的“太”多了。“太”之所以加引号,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随着网络发达,我们可以轻松获得大量信息,到HDD这儿就是盘的具体参数、性能检测工具、故障检测工具、返修率、售后、噪音、功耗、C1……从此我们不会跑到电脑城只是跟JS说一句我要XXX GB大的硬盘,而是通过各方信息甄选出合适的型号去购买。另一方面,就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了,这些信息足够了么?这些信息有多少是有用的?我们是不是被大量的信息“绑架”了?如果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不是出于“我需要”,而是“被需要”,那么这跟我们只知道有XXX GB大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的不公平,但盲目地增加信息量只会使不对称更加严重,知道的变多,就意味着不知道的更多,所以纠结和纠结党会越来越多。

那么我们岂不是要因为无穷无尽的纠结而买不了HDD了?——不会。信息虽然多,但关键在于从中找出有用的,那些随机的、全看RP的,你去更多的了解也没意义。

正像我去解答那些“求推荐硬盘”的帖子时候总是在说的一句话——在售后靠谱的情况下,哪个便宜买哪个。当然,这还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容量。也就是说,容量、价格和售后,这三项是购买HDD时候你需要关注的,也是仅需要关注的

为什么就这三项?容量自然不用说,要买多大的盘,自己必须心里有数。同样的,不同容量的盘,也是有一个价格区间的,不同的商家不同的渠道,反应到价格上会有区别。而零售价格往往跟售后服务有着紧密联系。同样一个型号,在B2C电商的价格往往要比淘宝上贵的多,不仅是发票的区别,关键在于售后。可以说在B2C买盘,相对来说没有后顾之忧,在电商承诺的保修期内HDD出现故障都可以快速获保,而且整个售后过程是清晰的,即使有纠纷也有一套相对具体的程序去解决。而在淘宝上买盘,用我的话说就是靠信用或者消费者自理。价格确实便宜,卖的时候往往都宣称是全国联保,正规代理。但出现问题需要售后的时候,你去联系代理还是要你去找销售商,而且过程时间比较长。我有两次在淘宝卖盘遇到售后的经历,最然最后都是换新了,但周期都在1个月以上,而且每个步骤的进展都要自己去主动联系。当然这也看商家的服务态度,我自己的经历不能代表全部,有更好的,也会有关店闪人的。

售后这方面说的多,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现实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图踏实,请自觉B2C购买并索要发票;自认为自己水平可以解决问题的,再淘宝

还是要特别提醒,HDD的价格比较“死”,不会出现突然的价格跳水,也很少有优惠活动。如果在淘宝看见价格比同款低很多的,那么一定注意这可能是假货或者翻新货,就比如喜闻乐见的U盘+配重=硬盘,还有绿盘刷成的黑盘等。选购的时候一定不要贪图便宜,靠谱的售后远比你收到一块现在用着完美的盘要有意义

如果“求推荐硬盘”是比较“低级”的问题的话,一些“懂得多”的人就会纠结企业级、监控盘的问题。在这之前,我要先请纠结党们明白“你需要什么”、“这是什么”。

先来说为什么这些人想要企业级和监控盘——更高端、更可靠、保修期更长。

非要说企业级比消费级高端,这也就认了吧,但实际上企业级和消费级没有直接可比性的,因为功用和设计侧重点不同,一个不算恰当的举例就是坦克和小轿车的区别。你拆开了说,企业级的盘片更好、磁头更好、马达更好,这有可能,毕竟这些部件也有等级,较高等级的用在企业级上完全合理。但关键在于你买
HDD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的盘片、磁头、马达。HDD的关键还在于主控和固件,为企业级使用的固件,策略上一定跟消费级的不同。不说企业级比消费级多的功能,企业级HDD的UBER最低10E15,消费级通常都是10E14。在盘片和磁头没有天差地别的情况下,一个数量级的提升,必然是靠主控和固件做到的。为了保证读写数据正确,企业级可以用更多时间完成一个操作,同时向主控反馈更多操作信息。这些是消费级所不具备的,也是不必要具备的,因为消费级的适用面不需要这些强化措施。

可靠也跟更高端有点关联,但更多人看到的是UBER更高,MTBF更久,AFR更低,并且支持7x24通电。很多人会想“既然7x24通电的MTBF和AFR都这么低,那么我一般日常用应该更低才对”。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用法不一样。企业级盘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中使用,确实是7x24不断电的,这也意味着没有磁头升降操作,没有马达启动停止操作,更加不会有突然意外断电,而这些情况都是家用环境用经常遇到的。也就是说,用消费级的用法使用企业级盘,最后的效果也跟消费级盘没有区别。更何况AFR的计算标准跟我们事后统计的返修率并不一样,而且返修率与盘会不会坏并没有必然联系,仅凭几个数字就断言更可靠这本身就不可靠

保修期更长其实是企业级最实在的优势,但是这也是有陷阱的。一个是企业级也分级,不同级别的企业级保修期也有不同,还有渠道的不同。就拿希捷的Constellation系列来说,企业级,有三条支系列,2.5寸的Constellation、3.5寸的Constellation ES和3.5寸的Constellation CS。前两者官网标5年保修期,Constellation CS是3年。但你在京东等B2C上买,它们的售后信息里面都是3年保修期,剩下的2年就要你自己负责了。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企业级HDD并不一定对最终零售消费者提供直接售后服务,代理商也不接受。也就是说你在淘宝买了一块希捷的企业级,过2年卖家关张找不到人了,那这个盘就是无保修的,除非到时候希捷捡到节操了。希捷比较确定是没有这方面保修。西数前不久开通了全线产品对零售消费者的直接RMA服务,当然我手里没有在保修内的WD盘,所以没法实验,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日立和东芝那边的情况不明。所以,如果是图保修而选择5年保的企业级,那么一定要确认好售后渠道。另外,西数黑盘一样是5年保修,价格也没比企业级便宜多少,只图保修没有其他要求也可以选择黑盘。

说了半天企业级,再稍微说一下监控盘。

首先监控盘不是企业级,不是支持7x24的就是企业级,网络存储盘也是7x24。这些盘的大部分参数都跟桌面消费级一样,只是可以7x24通电。甚至你可以认为这就是普通桌面消费级刷个固件就是监控盘,之前讲企业级的时候也有说过固件可以对不同需要而作专门的策略。监控盘最特别的功能是什么,很多人都说的出来——ATA Streaming。但这个功能的意思是什么呢?有人会说,丢弃一定数据保证持续读写连贯性。我告诉你,这是结果,而不是实质。ATA Streaming的实质是,当数据中带有Streaming指令,那么这个操作是限定一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的。看到重点了没,1 带有Streaming指令,2 限时完成。也就是说,并不是监控盘不纠错或者随便丢弃数据,首先要带有Streaming指令;带有Streaming指令的数据操作中发生错误也并非不纠错或直接丢弃,能在限时内完成纠错的纠,不能完成就放弃。还有遇到更严重情况,不光是无法纠错,连读写操作都无法完成的,还要在HDD LBA预留位置上记录信息。ATA Streaming的意义是在于保证流式读写的连续性,给每个数据操作安排好固定的时间,让整体不会因为某个操作的延迟而失效。监控盘的真正用途就如其名那样,用来做监控的存储,这可不是一个监控摄像机对应一块监控盘,都是多路监控存在一块或者一组盘里。监控盘可以支持十几条数据流同时写入,Streaming指令就是为了保证整体的可用,所以可以舍弃少数。日常桌面环境根本用不到这种功能

至于最近炒起来的概念——网络存储盘,或者NAS盘,如果把上面的话看进去了,也就明白了,无非也就是又一个固件的事。对"TLER(西部数据)/CCTL(东芝)/ERC(希捷)"这个功能,很多人理解也有误。TLER/CCTL/ERC既不是RAID必备,也不能防止RAID出错。这个功能的意义见我另一篇帖子——Intel告诉你企业级硬盘和消费(桌面)级硬盘的区别,四-1里面的介绍。TLER/CCTL/ERC并不能避免硬盘读写时发生卡壳,只是可以防止阵列过长时间未响应,有严重问题的盘一样会被踢掉。如果盘运行很顺畅,所有操作请求都能快速得到响应,自然不会出现卡壳的情况,这个功能也就用不上。因此这些拿TLER/CCTL/ERC作为卖点的网络存储盘有没有用,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是没用。

再补充一点就是,原来TLER/CCTL/ERC这个功能是作为“添头”存在于桌面硬盘中的,比如老款西数绿盘和日立桌面盘,都可以用官方工具开启或者禁用。但后来NAS盘独立出去以后,这项“福利”也就没了,想要的话就要多掏100块钱买新系列。目前已知还明确支持TLER/CCTL/ERC的桌面硬盘只有东芝的DT01ACA200/300(仅2TB和3TB)这两款,神奇的是这块盘同样支持Streaming。

对组阵列的盘霸来说,更应当注重的指标应该是更高一级的UBER水平,而这是桌面、NAS和监控盘都不具备的。这些UBER为10E14的盘,10TB级别是可靠的临界点。如果用4TB的盘组阵列,只要3-4块盘就轻易突破了这个上限。因此如果对数据可靠性要求更高的话,选用UBER至少是10E15的企业级才是更加稳妥选择

到这里纠结买什么盘的就该告一段落了,我没办法给你推荐一个具体型号,因为没有一个完全靠谱的。按照我上面说的,选择合适自己的就行,重点是售后。

接下来盘到手了,可以开始用了,那么新一轮的纠结也就开始了。比如纠结碟数、产地、固件、金手指有痕迹、噪音、振动、C1、读写曲线不平、MHDD扫完有绿块……

我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MHDD成为入手新硬盘之后需要跑的测试软件了,更有甚者MHDD跑的结果稍有不满意就人道毁灭硬盘要求保修。我不去评价这种人的行为,我只能说新盘就拿去跑MHDD是多此一举,真有早期故障不用MHDD也能发现,而且少有售后承认MHDD的结果。


至于其他的那些,硬盘厂商承诺的仅有产品标称的容量和所具有的特性,以及一段期间的保修期。没必要刻意去纠结碟数、产地、固件这些,除非卖家向你做了确实承诺,而实物与承诺不符。希捷酷鱼14代的2TB确实有2碟装和3碟装两个版本,而且一直都并存,官方的Datasheet里面,2TB就是3碟装,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收到3碟装是完全正常的。如果已经在用SSD做主盘了,作为从盘和存储盘的HDD性能有多高真的很重要吗?即使是作为系统盘用,2碟还是3碟的区别也没大到可以在日常应用中有明显感觉

然后就是让很多人十分头疼的C1问题”。结论就是一个——这根本不是问题。如果C1是问题,那么这会导致返修率增高,而返修率增高受影响最大的是硬盘生产商,硬盘生产商不会做这种对自己和消费者都不利的策略。但C1确实很恼人,最好的解决方案还是自己放宽心,这是正常现象,安心接受就是,保修期内挂了就售后,过了保修期这也就是大限已到,别想太多。如果能从什么“偏方”物理上解决问题,比如AAM/APM开到最大或者刷固件禁用掉C1,那也是一种方法,可行性因人而异。整体来说,家用的硬盘,除去早期故障外,死于意外事故,比如摔坏、各种供电事故的,比自然死亡的要多得多

接下来,正常使用中,HDD逐渐老化、出现坏道,这些也都是很正常的,完全没有必要发现有重映射事件就瞎咋呼。总结一点就是,只要还能看到HDD给你发警告,那么这盘就还能用,不过就是根据警告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彻底死了就什么警告都没有了。一般来说,我们使用SMART检测或者通过观感来发现问题,但就像之前说的,一些数值上的“异常”和“不适感”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一个是不了解某些数值的定义,比如SMART里面的重映射计数、通电时间和温度,这些值的定义在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型号上可能有差别。比如重映射的单位是扇区、块还是字节数,通电时间的单位是小时还是分/秒,温度是分三段分别表示当前温度、历史最高温和历史最低温。在你不了解具体的定义,仅从检测软件看到数字,往往会产生误解,甚至检测软件本身就会误导你,比如有软件BUG,并不支持对新盘的检测等。而“不适感”更是很主观的,比如噪音增大、开程序变慢,不能否认可能是老化或者故障的前兆,但也不要无端地去“制造”问题,有怀疑,那么就要验证。像CDI这样的泛用SMART检测软件只能给你一个大概,它对盘健康状况的评估是基于它的算法的,CDI说这块盘危险了并不能作准,而应以制造商提供的官方工具来判别,比如希捷的SeaTools。用官方工具做检测,有问题会提供故障代码,然后可以凭这个代码到官网查询保修信息,并获得售后途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CDI这样的通用软件去做定期或不定期的查看,做到早发现,但要确认一个问题就必须使用官方工具,一般售后只认自家厂提供的官网工具,只有超良心的售后才会支持第三方的结论。当然,这是对保修期内的盘来说的,大部分的盘正常使用撑过保修期都不是大问题,而过了保修期以后可能很快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候就要自己解决了。我推荐有能力的玩家自己去解决问题,特别是像坏道这样的,因为在初期并不会导致整盘报废,经过合理处置,虽然不保证能修复,但依然可以继续使用。坏道的检测与修复才应该请出MHDD,毕竟这是最彻底的工具。不习惯黑底白字和命令行界面的,还可以用我推荐过的Hard Disk Sentinel进行修复,或者直接用它作为SMART监控器,常驻于后台。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很正常,关键在于如何妥当解决问题,并把损失降到最低

我想大多数人不会丢弃硬盘,即使盘已经过时或者有其他原因不再使用,一些人选择保留当纪念品,还有人选择出二手。对于出二手这里还是要提醒一句,记得做彻底擦除。我们常用的HD Tune里面就有多种擦除方式,35遍的暴力擦除可以保证不是水表级单位都无法轻易恢复数据。当然这只是最起码的数据安全意识,真存有无法形容般重要的数据,即使废弃也要做彻底销毁,是粉粹还是铝热剂烧化就看你能不能办到了。这一点,对在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来说就更为重要。而且并不仅限于看得见的硬盘,一些大型印刷设备里面同样有硬盘或者其他存储器,在废弃之前一样要做好销毁工作

硬盘也就到此为止,一句话总结就是少去纠结,生活会更美好





最后说一说附加存储方案。

我自用的存储方案已经变过数次,目前的见此贴,基于ESXi的家用多功能服务器初建成。当然这里面不仅是存储,也同时包括桌面和路由等功能。

我不会推荐别人采用我的或者近似的方案,过于复杂,而且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多。自用的话,使用一台闲置PC作为存储用途就可以。愿意花时间钻研的,也可以用FreeNAS这样的系统,好坏全看使用者的水平。图省事的也可以用成品NAS,大品牌NAS的生态系统比较完善,不论是易用性、可靠性还是功能都比较好。具体采用什么方案,看自己的承受能力,包括时间和金钱。自己DIY可以省钱,但要多花很多时间,而且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而买大品牌NAS成品就要多花钱,基本上就是即插即用,而且有售后服务。存储的可靠敏感度更高,所以不要在这上面花样作死。

至于供电、散热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就不说了,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死。





其实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提及,比如一意跳RAID所引发的悲剧们;虽然没悲剧,但再想转身却转不过来的;还有自从用上RAID,强迫症更加严重的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是可以在论坛找到的,或者说在用或者曾经用过RAID的都能占上其中的几条。发自真心的说,如果能用两块大容量单盘解决的存储问题,就别用RAID。一个被动的东西,没必要花大把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上面。

我手上所有的HDD到14年中也就陆续保修期届满了。虽然在保修期内的这两年里绝大部分都堪称完美,但这世界上没有绝对可靠的东西。所以我已经准备了第二套备份措施,就算阵列崩溃也不会导致灾难后果。

对于存储方案,稍有动手能力的应该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不建议用RAID,并不是一竿子打死,有需求、有能力、敢承担的,随便怎么折腾我都不拦着。出此文的目的只是劝诫一些只是好奇,“自认为”能搞定的人,认真审视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不要等到钱花完了,罪也受了,最后什么也没收获到,然后回来诉苦。这种情景,你让我用什么表情来面对?

“性价比”只是一个概念,有些东西是自始相斥的,最具性价比的方案总是因人而异的,想省钱自己就要多做工,但多做工未必能省下钱。玩超频的都知道,从3.5GHz到3.6GHz几乎是白送的,但从4.5GHz到4.6GHz可能是永远不能达成的,同样是0.1GHz,在不同情况下的意义完全不同,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同。在选用方案的时候,认真考虑是否需要“一步到位”,很多时候两个中端所能达到的效果超过一个高端,而且成本更低。就比如说是买两块桌面级的存两份,还是买一块企业级的只有一份。

经验告诉我,不要把“理所当然”当作可行的借口。当你有“能出什么问题”的想法的时候,往往问题就要来了。

数据安全是从头至尾的工作,不论你认为自己的存储方案有多么完美,不去好好实施也仅是摆设。备份作业一定要常态化,千万不要等到危险发生了再去赶。有些无法挽回的事,最好在它没有发生之前将之消灭。




补档备考

1. 由于引用内容更新,所以帖子内容有一些修改。

2. 附加存储方案这一部分内容重写。原文的这部分已经不适用,更新后直接引用新帖。
qblee 发表于 2014-12-5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售后靠谱的情况下,哪个便宜买哪个。”

我实践了这句话,我买了一个开盒退货版的西部数据企业级se硬盘,自己花了运费到wd换货,全部成本算下来还是比买新的便宜 并且还是保修五年。

感谢lz
qblee 发表于 2014-12-5 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感谢lz。这个帖子我看了两遍,收获实在是很多,所以再次回复,把这么好的帖子顶起来,让更多人看到,我十分认可lz的看法,不过我有一点需要提及,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虽然折腾得结果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可是在时间和金钱如果不浪费也实在找不到更好的使用方式的前提下,浪费就浪费了吧
shangzy 发表于 2014-12-5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补档。
shangzy 发表于 2014-12-5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真心感谢,绝不是“混”个回帖+1。受益良多啊!!
junty 发表于 2015-4-25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补档,收获良多,很实在的贴
Cogae 发表于 2015-4-2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补档,最近一直想组raid来着,看来还是不入坑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