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开启左侧

再测IVB核显加速转码【第二弹】改进测试方式

[复制链接]
mercuryfall 发表于 2013-3-1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数:14044|回复数:30
昨天粗略测了一下画质改善后的核显转码能力(原帖
感谢大家的意见,发现了很多不严谨的地方。
@尊称 提出
弄十秒二十秒出来看看。就象楼上说的,都不清楚说明不了问题不是?

@胖胖狼
其他不说,就是你最后的两张图,细节明显是不同的,注意地面和人身上的衣服的褶皱。这种明显的区别视而不见,没什么好说的了。

然后我才发现那两张图根本不是同一帧

新测试方式
软硬件环境不变,原始片源不变,依然采用MGCN_MGS4_01_720p。
从中截取60秒,采用x264 2pass模式,预设“Very Slow”,然后将这段作为基准片源(方便上传)

后两段分别采用:  x264编码器r2273,预设模式“faster”;
                             Intel Media SDK(2013)质量“Quality”
进行转码。其余设置均相同,码率1000kbps,分辨率540p。

依旧是视频信息:
片源:
  1. Format                                   : AVC
  2. Format/Info                              : Advanced Video Codec
  3. Format profile                           : High@L4.1
  4. Format settings, CABAC                   : No
  5. Format settings, ReFrames                : 5 frames
  6. Codec ID                                 : avc1
  7. Codec ID/Info                            : Advanced Video Coding
  8. Duration                                 : 59s 992ms
  9. Bit rate                                 : 2 500 Kbps
  10. Maximum bit rate                         : 4 063 Kbps
  11. Width                                    : 1 280 pixels
  12. Height                                   : 720 pixels
  13. Display aspect ratio                     : 16:9
  14. Frame rate mode                          : Constant
  15. Frame rate                               : 29.970 fps
  16. Color space                              : YUV
  17. Chroma subsampling                       : 4:2:0
  18. Bit depth                                : 8 bits
  19. Scan type                                : Progressive
  20. Bits/(Pixel*Frame)                       : 0.091
  21. Stream size                              : 17.9 MiB (99%)
  22. Writing library                          : x264 core 129 r2230 1cffe9f
  23. Encoding settings                        : cabac=0 / ref=5 / deblock=1:0:0 / analyse=0x3:0x133 / me=umh / subme=10 / psy=1 / psy_rd=1.00:0.00 / mixed_ref=1 / me_range=24 / chroma_me=1 / trellis=2 / 8x8dct=1 / cqm=0 / deadzone=21,11 / fast_pskip=1 / chroma_qp_offset=-2 / threads=6 / lookahead_threads=1 / sliced_threads=0 / nr=0 / decimate=1 / interlaced=0 / bluray_compat=0 / constrained_intra=0 / bframes=1 / b_pyramid=0 / b_adapt=2 / b_bias=0 / direct=3 / weightb=1 / open_gop=0 / weightp=2 / keyint=250 / keyint_min=25 / scenecut=40 / intra_refresh=0 / rc_lookahead=60 / rc=2pass / mbtree=1 / bitrate=2500 / ratetol=1.0 / qcomp=0.60 / qpmin=0 / qpmax=69 / qpstep=4 / cplxblur=20.0 / qblur=0.5 / ip_ratio=1.40 / aq=1:1.00
  24. Encoded date                             : UTC 2013-03-18 10:52:53
  25. Tagged date                              : UTC 2013-03-18 10:52:53
复制代码
x264转码(CPU):
  1. Format                                   : AVC
  2. Format/Info                              : Advanced Video Codec
  3. Format profile                           : High@L4.1
  4. Format settings, CABAC                   : No
  5. Format settings, ReFrames                : 5 frames
  6. Codec ID                                 : avc1
  7. Codec ID/Info                            : Advanced Video Coding
  8. Duration                                 : 59s 958ms
  9. Bit rate                                 : 1 000 Kbps
  10. Maximum bit rate                         : 1 587 Kbps
  11. Width                                    : 960 pixels
  12. Height                                   : 540 pixels
  13. Display aspect ratio                     : 16:9
  14. Frame rate mode                          : Constant
  15. Frame rate                               : 29.970 fps
  16. Color space                              : YUV
  17. Chroma subsampling                       : 4:2:0
  18. Bit depth                                : 8 bits
  19. Scan type                                : Progressive
  20. Bits/(Pixel*Frame)                       : 0.064
  21. Stream size                              : 7.22 MiB (97%)
  22. Writing library                          : x264 core 129 r2230 1cffe9f
  23. Encoding settings                        : cabac=0 / ref=5 / deblock=1:0:0 / analyse=0x3:0x113 / me=hex / subme=4 / psy=1 / psy_rd=1.00:0.00 / mixed_ref=0 / me_range=16 / chroma_me=1 / trellis=1 / 8x8dct=1 / cqm=0 / deadzone=21,11 / fast_pskip=1 / chroma_qp_offset=0 / threads=6 / lookahead_threads=1 / sliced_threads=0 / nr=0 / decimate=1 / interlaced=0 / bluray_compat=0 / constrained_intra=0 / bframes=1 / b_pyramid=0 / b_adapt=1 / b_bias=0 / direct=1 / weightb=1 / open_gop=0 / weightp=2 / keyint=250 / keyint_min=25 / scenecut=40 / intra_refresh=0 / rc_lookahead=20 / rc=abr / mbtree=1 / bitrate=1000 / ratetol=1.0 / qcomp=0.60 / qpmin=0 / qpmax=69 / qpstep=4 / ip_ratio=1.40 / aq=1:1.00
  24. Encoded date                             : UTC 2013-03-18 11:06:24
  25. Tagged date                              : UTC 2013-03-18 11:06:25
复制代码
GPU加速转码:
  1. Format                                   : AVC
  2. Format/Info                              : Advanced Video Codec
  3. Format profile                           : High@L4.1
  4. Format settings, CABAC                   : Yes
  5. Format settings, ReFrames                : 6 frames
  6. Codec ID                                 : avc1
  7. Codec ID/Info                            : Advanced Video Coding
  8. Duration                                 : 59s 925ms
  9. Bit rate mode                            : Variable
  10. Bit rate                                 : 992 Kbps
  11. Maximum bit rate                         : 1 500 Kbps
  12. Width                                    : 960 pixels
  13. Height                                   : 540 pixels
  14. Display aspect ratio                     : 16:9
  15. Frame rate mode                          : Constant
  16. Frame rate                               : 29.970 fps
  17. Color space                              : YUV
  18. Chroma subsampling                       : 4:2:0
  19. Bit depth                                : 8 bits
  20. Scan type                                : Progressive
  21. Bits/(Pixel*Frame)                       : 0.064
  22. Stream size                              : 7.09 MiB (97%)
  23. Encoded date                             : UTC 2013-03-18 11:13:40
  24. Tagged date                              : UTC 2013-03-18 11:13:41
复制代码
转码速度是17.3s比7.4秒,提升幅度没那么大了,主要是因为视频较短,真正编码的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前期的准备工作占用的时间较多。

画质对比
顺序跟上次一样:片源、CPU、GPU

片源:


CPU:


GPU:


通过对地面台阶、左侧房檐上的绳子、以及人物背部褶皱的对比,我认为结论是可以不变的。即:
GPU加速转码以微弱的优势胜过“faster”预设下的软编码。同“fast”预设互有胜负(本条沿用自上次测试)。



题外话
反省一下,估计上次结论最后一句招致了不少反感或误会。GPU加速转码画质差在之前是公认的事实,但到底差到什么程度,没有一个量化的结果。
最近MediaCoder小组说对他们程序的GPU编码进行了大幅的画质优化,intel也一直宣称其QSV的画质强过A、N两家,那么到底好到什么程度,也没有一个量化的说明。

后一个咱没这功夫和条件测,但前一个所需的东西大部分是手头就有的,那就来测测看。于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比“faster”预设强,跟“fast”差不多。说明MediaCoder小组的功力确实不错,画质优化的很到位。其实我是很意外的,但也很高兴,毕竟当初在3470跟E3之间摇摆不定了好久,看来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仅一句“核显转码熬出头”说的有些夸大,毕竟QSV的画质只是比“faster”预设下要强,x264又不是这一种预设,后面还有“Slow”等多种设置,再往后还有2 pass,CRF等提高画质的手段,是GPU加速既不支持也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在注重高效而不要求质量最大化的条件下,选择GPU加速已经从一个需要权衡的考虑,变成了能上就尽量上的手段,因为这不会带来进一步的画质损失。

就如同上一贴中3楼说的
画质都不怎么地啊。

说的没错,确实都不怎么样。但对于GPU加速来说,已经从“明显更渣”变成“都不怎样”,这就是很大的提升了。转码速度快的优势也终于可以更大的发挥。




测试所用视频片源、材料等: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331313&uk=196321154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2活跃度 +4 收起 理由
zhubo88597171 + 3 赞一个!
醉酒棕熊 + 1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胖胖狼 发表于 2013-3-1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里看,细节上似乎看不出区别。

不过我的显示器显示,颜色方面,似乎cpu转码的更接近原版。

你的总结是对的,gpu转码从惨不忍睹升级到马马虎虎了。不过优势还是移动平台。720p和1080p还是玩玩就好,当不得真。
尊称 发表于 2013-3-19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才是一种精神!
尊称 发表于 2013-3-19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尊称 于 2013-3-19 07:52 编辑

我下载看了,cpu绝对胜出的,没有疑问。我把播放固定成1280*720幅面,这样三个样片都看了,除了720p纹理上细密,通透性更强一些。cpu和intel压缩犹如画片儿,通透性差了。但是作为需要高动态补偿的细节,如后背快速移动,墙面快速移动,cpu都完胜。而静态效果无法识别,因为原片就不行。

另外我用carbon coder随便重编码了一下,h264,两遍压缩,由于并不熟悉调整的细节,感觉和你的cpu压缩效果类似,没有进步。可能多种原因:不熟悉调整、原片码流有限等等。其实一个好的编码器离不开高码流的原片和好的拍摄。呵呵,简单的看法,欢迎讨论!
尊称 发表于 2013-3-19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一句,你上面的比较是否在截图上面比较的?如果是,这不合理。
zxdrive 发表于 2013-3-1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xdrive 于 2013-3-19 10:38 编辑

于是我也出来说两句?

我粗看了一下楼主的测试方式和结论,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我认为测试结果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GPU编码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确实有所提升,但与此同时x264也是在进步的。
从10提升到20为提升了100%,从100提升到110为提升了10%,但20还是小于110的。

我有一些结论可供参考:
GPU编码从画质上永远追不上CPU编码,永远——前提是不考虑编码成本的情况下。
收藏党不可能也不会去用GPU编码。
对于非专业压制者,比如压完后在手机看一遍就删的,GPU编码勉强堪用。
一个堪用的编码用GPU远比一个堪用的编码用CPU便宜。

一些题外话:
H264编码现在已经基本到顶了,就算是前年才开始流行的10bpp对于画质的帮助也是十分有限(但编码成本会大大提升)。
现今移动设备的硬解码性能日益强大,对于大部分H264@8bpp视频,不需要经过再次编码也都能够在这些价格在100-200美元的设备上流畅播放,这也是GPU编码尴尬的一个境地——毕竟软件编码还能为收藏党服务,而移动党们的设备已经可以爽歪歪地吃下收藏党的视频文件了。


点评

确实,我的三星i9108也能满足大部分720P视频直接拷到手机流畅播放了  发表于 2013-3-19 13:10

评分

参与人数 3活跃度 +15 收起 理由
Akula + 5 我很赞同
anymango + 5 很给力!
大D来了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adaizjr 发表于 2013-3-19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要上传视频,不然基本上用不着转码
现在的手机功能已经很强大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内的视频网站都会二压……
大D来了 发表于 2013-3-1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大D来了 于 2013-3-19 11:09 编辑

虽然没玩过核显加速转码,但我的看法7#已经回答完毕。。。
加分以示赞同

收藏党不可能也不会去用GPU编码。
对于非专业压制者,比如压完后在手机看一遍就删的,GPU编码勉强堪用。
现今移动设备的硬解码性能日益强大,对于大部分H264@8bpp视频,不需要经过再次编码也都能够在这些价格在100-200美元的设备上流畅播放。
lynn 发表于 2013-3-1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LZ的测试依然不够规范。
第一:片源太少。只选择了一个片源,并且片源质量还不怎么样。
第二:测试项太少。X264 和 Intel Media SDK 的样本各一个。而且码率1000kbps,分辨率540p,这么低的参数,发挥不出X264的威力,明显偏向核显加速。

PS:CPU编码可以使用各种滤镜,GPU编码能跑么?
PS2:H264 的叫法是不对的。它的由来参见WIKI:http://en.wikipedia.org/wiki/H.264

H.264/MPEG-4 AVC is a block-oriented motion-compensation-based codec standard developed by the ITU-T 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 (VCEG) together with the ISO/IEC JTC1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 The project partnership effort is known as the Joint Video Team (JVT). The ITU-T H.264 standard and the ISO/IEC MPEG-4 AVC standard (formally, ISO/IEC 14496-10 – MPEG-4 Part 10, Advanced Video Coding) are jointly maintained so that they have identical technical content.

H264描述的是视频流,它与AVC1的区别是是否携带FOURCC:
FOURCC:AVC1 描述:H.264 bitstream without start codes.
FOURCC:H264 描述:H.264 bitstream with start codes.

回复10#,标准只是标准,具体怎么实现,那就看各厂商的功力了。
胖胖狼 发表于 2013-3-19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zxdrive 发表于 2013-3-19 10:18
于是我也出来说两句?

我粗看了一下楼主的测试方式和结论,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我认为测试结果是很有参考价 ...

虽然移动平台的播放能力足够强大,但是移动平台的存储能力还是有限的。

一般的不会随身携带几张记忆卡随时更换,一张记忆卡要放软件,游戏,图片,音频,一张主流的16g tf卡留给视频的空间已经相当有限了。

所以我感觉,视频的二次转码还是有意义的。
wqxhrl 发表于 2013-3-19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GPU转码效果差是差在画面切换后的一瞬间,这时候因为画面完全变了,GPU转码受到不明原因的影响在画面切换的时候编码率没有跟上去,导致镜头切换的一瞬间画质超差,类似的场面还有爆炸之类的。
楼主截点镜头切换的一瞬间(切换后的第一帧)的画面比较下。
ralf_zyq 发表于 2013-3-1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7楼
收藏的电影都不会去压制的
zouqi0707 发表于 2013-3-1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胖胖狼 发表于 2013-3-19 14:40
虽然移动平台的播放能力足够强大,但是移动平台的存储能力还是有限的。

一般的不会随身携带几张记忆卡随 ...

一般用移动设备看电影的
肯定是看了就删的啊
有必要都存着吗
也正如你所说16G存储很普遍了,720p放个两部不成问题吧
如果是看电视剧的 人人影视的576p 45分钟一集也就五六百兆
能放很多集电视剧了吧
个人觉得转码的意义不大了
paliangxi 发表于 2013-3-1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想看下楼主测试下 X264下 OCI5和E3差距有多大
胖胖狼 发表于 2013-3-19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paliangxi 发表于 2013-3-19 16:24
其实我想看下楼主测试下 X264下 OCI5和E3差距有多大

这个同关心,片源可以弄大点的,有利于消除误差。
zxdrive 发表于 2013-3-19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胖胖狼 发表于 2013-3-19 14:40
虽然移动平台的播放能力足够强大,但是移动平台的存储能力还是有限的。

一般的不会随身携带几张记忆卡随 ...

如果仅仅是为了缩小体积,再次编码确实有意义。

不过说实话,16GB的存储卡现在确实不是主流了。

三星的32GB TF卡只卖130人民币,不来一张么?
http://click.union.360buy.com/Jd ... product/763754.html

胖胖狼 发表于 2013-3-19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zxdrive 发表于 2013-3-19 16:34
如果仅仅是为了缩小体积,再次编码确实有意义。

不过说实话,16GB的存储卡现在确实不是主流了。

啊,看来我脱离时代了,回去查查我的手机是否支持32g的tf......
MyMindFree 发表于 2013-3-19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偶尔压点片放手机看的表示都没所谓了,不差这一点点时间。手机也不是什么好手机,不追求画质什么的,能看就成。
贱狗在飞啊 发表于 2013-3-19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爲什麽一眼看去,感覺cpu 轉出來的略好點,比gpu的色彩方面比較好。
wqxhrl 发表于 2013-3-19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qxhrl 于 2013-3-19 17:52 编辑

我用i5-3210M的CPU,核显,和NVS 5400M显卡的CUDA做了3次转码,源文件是凉宫春日的忧郁第一集。
编码率 768Kbps,960*540。
CPU设置是Ultra Fast/ultra fast 2pass,intel GPU设置是Quality,NV GPU设置是High。其他参数都是默认。
转码速度来看,CPU 6.0x,CPU 2pass 3.5x,intel GPU 7.0x(笔记本目前是单通道内存,双通道表现应该会更好),NV GPU 3.6x(没想到吧,可能是显卡较差)。
再看质量,取两个时间,分别是3:23和16:45。
3:23
CPU

CPU 2pass

intel GPU

NV GPU

可以看到CPU和NV明显好于intel。
16:45
CPU

CPU 2pass

intel GPU

NV GPU

这里intel又好于NV。
总结下,3分23秒前后画面有大约15秒变化非常快,intel没有很好的把码率提起来,可能是不支持动态编码,这个不是很清楚,不过整部动漫二十多分钟的时间来说,大部分时间效果还是很好的。
就全程而言,NV CUDA一直是半死不活的样子,CPU和intel GPU效果差不多,但在画面连续变化很大的时候intel就很快被比下去了。
也就是说,CPU可以用和GPU相近的时间转出和GPU相近的画质。
这里还有一个转码方式没有测试,就是开普勒构架NV新加入的NVENC,mediacoder里有选项,但是我没显卡,效果未知。
这以上测试都是在GPU已经达到很高参数的的时候,和CPU很低参数的时候的比较,只要CPU参数提高,就可以完败Intel GPU和NV GP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