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EVA,PC绝对领域,探寻真正的电脑知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SSD的灵魂,OCZ固态硬盘主控进化史(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Essence 发表于 2014-11-7 2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数:5823|回复数:9
本帖最后由 Essence 于 2014-11-9 13:15 编辑

本文看点:

回顾历史,很多固态硬盘老玩家都用过OCZ的产品,固态硬盘究竟是何时开始普及的?
OCZ的发展史几乎也是固态硬盘的普及史,重视科技研发的OCZ为何最终倒在了产品品质之上?OCZ最终又是如何获得重生的?
OCZ历史上都用过哪些主控?这其中有多少经典型号和故事不为人知?
OCZ是数学帝?盘点历史上曾用过的产品名Vertex(顶点)、Vector(矢量)、ARC(弧度)

OCZ是最早进军固态硬盘领域的厂商之一,2007年推出了首款固态硬盘产品Core系列。尝到新生固态硬盘领域甜头的OCZ后来放弃了内存业务专注发展固态硬盘产品。事实证明OCZ选择固态硬盘这条发展道路并没有错,固态硬盘在随后快速进入普及,成为发展最快的电脑部件之一。时至如今OCZ已经发展成为覆盖企业级和消费级固态硬盘市场的存储解决方案公司,也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兼具主控、固件与颗粒全套资源的固态硬盘厂家。

固态硬盘从只是听闻传说,到面对价格唏嘘不已,再到成为中高端电脑标配部件,OCZ经历了曲折而又传奇的7年。

2007年7月,OCZ发布首款固态硬盘产品OCZ Core,提供32GB、64GB、128GB三种型号,价格从169美元到479美元之间(按照当时的汇率1:7.58计算折合人民币价格为1281到3630元)。Core的读取速度120-143MB/s,写入速度80-93MB/s。顺便说一下,当时OCZ在产品特点中还写到“支持RAID”,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固态硬盘的优点尚未被大众充分理解,人们关注的还是持续读写性能,尚未意识到随机访问才是制约硬盘使用体验的瓶颈。

Core仅是一个试水型号,因为仅仅一个月之后的2007年8月OCZ就发布了Core V2系列,可选容量从30G到250G,发布于2008年,SATA II接口,持续读取速度最高170MB/s,这个持续读取速度放在当下显得毫无惊喜,但在当时已经是很高了。更重要的是固态硬盘带来的极高随机读写性能是机械硬盘所无法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报道OCZ Core V2上市的新闻上,有网友评论到“太贵了,32G的卖800块就可以接受了”。事实上OCZ的定价在当时固态硬盘市场上已属价格低廉。

当时Core V2使用的是JMF 602主控,这个主控由于设计原因小文件卡顿现象比较严重,也是早期固态硬盘产品发展不健全的一个缩影。

到了2009年,OCZ开始使用开始使用来自韩国Indilinx公司的Barefoot主控,新的产品名叫Vertex(顶点)。Vertex系列后来又衍生出加强版的Vertex Turbo和面向低端的限速Agility系列。同时期的固态硬盘产品还有Intel的X25-M G1(50nm),34nm制程颗粒的Intel X25-M G2则在当年7月发布。

使用Indilinx主控的固态硬盘表现相对稳定,没有JMF602那种明显的技术缺陷,可用的好用的固态硬盘开始出现。

大约2年后的2011年,OCZ完整收购了Indilinx这家固件硬盘主控设计公司。下图为初代Barafoot主控IDX110M00,虽然后来Barefoot主控也曾一度被叫做Everest,不过IDX后的编号却一直在延续传承。

而在正式收购Indilinx之前,另外一个新兴主控抢过了Indilinx的风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固态硬盘控制器,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SandForce。

OCZ在Vertex 2和Agility 2系列上使用的就是SandForce 1200主控,此刻时间是2010年。Indilinx主控在这时已经失去了中高端市场,使用Indilinx主控的OCZ Onyx和Vertex Plus面向低端入门领域。在同一年,美光发布了使用Marvell 9174主控的固态硬盘产品C300,在性能上表现强劲。

全新的SandForce主控带来了革命性的压缩算法,除了降低写入放大率外,还让固态硬盘在ATTO这类传统硬盘测试当中能够跑出撑爆接口带宽的成绩,当然这也揭开了后来ATTO注水式性能宣传这样一个不太光彩的开始。和注水测试成绩宣传同时开始发酵的还有著名的OCZ白片事件,在后期出货的Vertex 2上OCZ开始使用白片颗粒。

白片事件为何会在2011年发生,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产品同质化使得只能通过压缩颗粒成本来低价竞争市场、正遇闪存颗粒制程转换真空期等都是其中的诱因。被收购后的Indilinx何时才能重放光彩,OCZ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衰败破产以及被收购过程,最终重获新生的?欢迎大家关注下一期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nighttob 发表于 2014-11-7 20:48 | 只看该作者
5年前差一点就买了Core,得亏那时候我不懂,卖家比我还不懂,结果没买成。
然后10年初买了X25-M G2。
3#
用户名已存在 发表于 2014-11-7 20:55 | 只看该作者
我10年买的Onyx系列好像没有列出来,也是Indilinx主控,32GB花了600大洋,虽然Onyx的持续读写速度和机械盘比也快不了多少,但随机存取速度的优势还是很明显,当时玩游戏读条那叫一个爽
4#
neeyuese 发表于 2014-11-7 21:01 | 只看该作者
nighttob 发表于 2014-11-7 22:48
5年前差一点就买了Core,得亏那时候我不懂,卖家比我还不懂,结果没买成。
然后10年初买了X25-M G2。 ...

你这个叫人品无敌。

5#
badaa 发表于 2014-11-7 21:22 | 只看该作者
SF3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什麼時候出
6#
至尊 发表于 2014-11-8 10:53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一下,OCZ其实就是被颗粒搞垮的,技术上OCZ其实很牛X,能搞出来自主主控的真的不多,希望有了东芝撑腰后OCZ能更给力些
7#
kylinzx 发表于 2014-11-9 02:07 | 只看该作者
在坛子爬贴后入手一块Intel 5XX系。
8#
浮云啊 发表于 2014-11-9 11:46 | 只看该作者
badaa 发表于 2014-11-7 21:22
SF3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什麼時候出

问希捷。。。。
9#
ssshjp 发表于 2014-11-9 13:46 | 只看该作者
买过一块Vertex,一直到发售3年后的最后一版 1.7 firmware才解决写入放大的问题,之前5000PE的颗粒被我极轻量使用磨到剩30%,不过还是比JMF强
10#
string 发表于 2014-11-14 16:0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下期内容,不知道什么时候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